杨扬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香附旋覆花汤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香附旋覆花汤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9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胸腔积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香附旋覆花汤治疗,对比2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胸腔积液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香附旋覆花汤应用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可有效延长患者的胸腔积液缓解期,降低复发率,临床治疗效果可靠。
- 杨扬
- 关键词:悬饮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药疗法
- 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对比治疗体温降低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发热症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体温降低时间(1.42±0.52)d短于对照组(3.06±0.55)d,生活质量评分(37.51±1.45)分高于对照组(31.36±1.6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发热症状复发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癌性发热(血瘀证)治疗中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可准确缩短退热时间,对其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杨扬
- 关键词:退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乳腺癌并发抑郁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对乳腺癌并发抑郁患者QLQ-C30与HAMD评分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乳腺癌并发抑郁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抑郁评分(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LQ-C30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LQ-C30评分中每个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HAMD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在乳腺癌并发抑郁患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杨扬
-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乳腺癌抑郁HAMD评分乳岩郁证
- 八珍汤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八珍汤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外周血象异常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5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八珍汤联合化学治疗,对照组采用化学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0.77%(21/26),高于对照组53.85%(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外周血象异常发生率为11.54%(3/26),低于对照组的34.62%(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晚期肺癌采用八珍汤联合化疗的效果显著,有重要临床意义。
- 杨扬
- 关键词:八珍汤化疗中晚期肺癌外周血象咳嗽
- 清肺固金汤合苇茎汤在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清肺固金汤合苇茎汤在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9例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抗癌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上实施清肺固金汤合苇茎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后中医主症及兼症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肺固金汤合苇茎汤在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杨扬
- 关键词:肺癌恶性胸腔积液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研究
- 2014年
-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初次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儿63例。收集患儿治疗前骨髓标本,按照常规染色体培养方法进行,G显带法分析,核型异常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 2009)进行识别和描述。结果:63例患儿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0.75-16岁,平均年龄13岁。异常核型患儿39例,发生率为63.93%。其中t(8;21)(q22;q22)的发生率最高,为31.15%,其次为t(15;17)(q22;q21),发生率为19.67%。数据结果未检测到11q23重排及单体型核型。结论:儿童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点与成人不尽相同,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中国儿童AML染色体核型发生率与国外报道不完全一致,提示细胞遗传学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种族或地域差异。
- 杨扬苏龙刘秋菊韩秀丽谭业辉刘晓亮高素君
- 关键词: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