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文佳

作品数:3 被引量:6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中国人
  • 1篇中国碳排放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经济区
  • 1篇生态经济区划
  • 1篇时空演化特征
  • 1篇碳排放
  • 1篇中心城
  • 1篇足迹
  • 1篇经济区划
  • 1篇景观指数
  • 1篇空间自相关
  • 1篇RS和GIS
  • 1篇
  • 1篇MODIS
  • 1篇长江
  • 1篇长江沿岸
  • 1篇长江沿岸中心...
  • 1篇城市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吴文佳
  • 3篇蒋金亮
  • 2篇周亮
  • 2篇孙东琪
  • 2篇徐建刚
  • 1篇高全洲
  • 1篇蒋海兵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土地扩张时空演化特征——以宁汉渝3市为例被引量:24
2015年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与"T"字型发展战略理论内涵,选取长江沿岸上、中、下游中心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980、1990、2000、2010年4期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数据源,通过RS、GIS和景观生态结合分析,分别对其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类型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景观指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从而系统分析了近30a来3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30a来,南京、武汉和重庆3市城市扩张强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呈现南京市〉武汉市〉重庆市,但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后重庆市城市扩张增速赶超武汉市,南京市反而增速最低;(2)对城市扩张类型分析表明,南京市始终以边缘式增长为主;武汉市在2000年之前以飞地式扩张主导,2000年之后呈现边缘式增长;重庆市以边缘式增长为主,但2000年之后飞地式增长迅速;(3)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弹性分析表明,1980-2010年南京市土地扩张相比城市人口开始减缓,而武汉市和重庆市在2000年以后城市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城市人口增长速度;(4)景观指数验证分析结果显示,遥感分析、地理信息分析和景观生态分析的结合能够很好反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及演化特征。
蒋金亮周亮吴文佳孙东琪徐建刚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RS和GIS景观指数长江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4年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年间变化最大,2003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蒋金亮徐建刚吴文佳周亮孙东琪
2001—2009年中国碳排放与碳足迹时空格局被引量:22
2014年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碳足迹可以衡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响应。为研究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碳动态,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2001—2009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能源消费碳排放、碳足迹和碳赤字;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其时空格局;据此划分生态经济区。结果表明:(1)2001—2009年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平均值为3.32 Pg C/a(1 Pg=1015g),呈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华中、华东地区>东北、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2)2001—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6.7%,多年平均值2.53 Pg C/a,呈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3)2001—2009年全国碳足迹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4.7%,多年平均值6.98×106km2;具有正碳赤字(即碳源)的省份为山西、环渤海地区各省、长三角地区各省、广东;相邻省份碳赤字的相对大小由于互相影响而改变;(4)全国分为中东部、南部、北部、西部四个生态经济大区。研究结果直观揭示了中国碳排放和碳足迹的时空动态,为实现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吴文佳蒋金亮高全洲蒋海兵
关键词:MODIS碳排放碳足迹空间自相关生态经济区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