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亚娟

作品数:8 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紫色土
  • 4篇流域
  • 3篇坡耕地
  • 3篇紫色土坡耕地
  • 3篇耕地
  • 3篇
  • 2篇施肥
  • 2篇湿沉降
  • 2篇千烟洲
  • 2篇微生物
  • 2篇溪流
  • 2篇
  • 1篇氮负荷
  • 1篇氮磷
  • 1篇氮淋溶
  • 1篇氮释放
  • 1篇氮素
  • 1篇氮素迁移
  • 1篇氮元素
  • 1篇底泥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 1篇北京高能时代...
  • 1篇长江工程职业...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8篇徐亚娟
  • 7篇高扬
  • 6篇于贵瑞
  • 4篇朱波
  • 3篇陈维梁
  • 3篇郝卓
  • 1篇汪涛
  • 1篇林勇明
  • 1篇金晶
  • 1篇朱宁华
  • 1篇董文渊
  • 1篇吴承祯
  • 1篇张进忠
  • 1篇彭焱
  • 1篇韩宁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紫色土流域次降雨条件下碳、磷非点源输出过程及其流失负荷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对位于川中丘陵区的紫色土流域在次降雨过程中溶解态有机碳(DOC)和不同形态磷素的输出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降雨过程DOC和P输出负荷,并探讨降雨径流对C、P迁移和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次降雨共产生地表径流20399.8 m3,碳、磷输出负荷为83.19 kg和5.1 kg,次降雨过程径流C、P输出动态差异较大,其中径流DOC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降低,随后迅速升高,在达峰值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2)降雨径流过程中磷素迁移主要以颗粒态(PP)为主,磷酸盐(PO3-4-P)是径流溶解态总磷(DTP)的主要存在形式,3次降雨PP输出负荷分别为1167.491、1891.331、984.74 g;PO3-4-P输出负荷分别为108.37、338.8、167.79 g。(3)3次降雨径流DOC输出浓度分别为3.37、4.77、6.97 mg/L,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输出浓度分别为0.11、0.43、0.74 mg/L;次降雨径流C/P比分别为192、48和42.1,相比于暴雨而言,大雨和中雨带来的水质问题需引起关注。
徐亚娟高扬朱宁华朱波陈维梁于贵瑞
关键词:紫色土流域
紫色土坡耕地C、P与微生物生物量C、P对不同施肥的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碳(C)、磷(P)与微生物生物量C(MBC)、P(MBP)的变化及其耦合特征.结果表明:农家肥或秸秆配施无机肥(包括N、NP和NPK)处理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范围为90.8-100.8 g·kg^-1,高于单施氮肥处理的62.2 g·kg^-1;农家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总磷(TP)变化范围为0.65-0.84g·kg^-1,而秸秆与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TP仅为农家肥与无机肥配施的23%-38%;单施氮肥处理下MBP显著小于农家肥和秸秆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农家肥和秸秆配施无机肥处理下MBC/MBP在5-26,TOC/TP分别在92-137和296-653,而单一氮肥处理下MBC/MBP和TOC/TP分别高达59和2000.表明农家肥和无机肥配施更有利于增加土壤P的有效性,提高土壤供P潜力.
高扬徐亚娟彭焱金晶朱波于贵瑞
关键词:紫色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施肥
红壤区亚热带流域C、N流失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研究以江西香溪流域为例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我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目前江西红壤丘陵区由水利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264.97 km2占全国...
徐亚娟
关键词:碳元素氮元素水环境
文献传递
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被引量:22
2015年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千烟洲香溪流域雨季氮湿沉降及径流过程进行监测,分析降雨及径流过程的各形态氮浓度变化,探讨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4年雨季(3~6月)共27场降雨,产生的氮湿沉降负荷达43.64~630.59 kg,氮沉降通量为0.44~6.43 kg·hm-2,呈现出极大的季节变异性;2对其中3场降雨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当降雨量为8~14 mm时,流域氮沉降负荷达18.03~41.16 kg,而该地区氮湿沉降通量为0.18~0.42 kg·hm-2.其中3场次降雨事件导致流域水体的总径流量为4 189.38 m3,TN总流失负荷16.72 kg,输出通量为4.64 kg·hm-2;DTN总流失负荷为9.64 kg,输出通量为2.68 kg·hm-2;NH+4-N总流失负荷2.93 kg,输出通量为0.81 kg·hm-2;NO-3-N总流失负荷5.60 kg,输出通量为1.56 kg·hm-2.3流域氮湿沉降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56%~94%,说明降雨对流域氮流失影响巨大,并以硝酸盐为主,流域水体中总氮浓度超过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阈值(1.5 mg·L-1)存在发生富营养化的隐患.
郝卓高扬张进忠徐亚娟于贵瑞
关键词:千烟洲降雨径流氮负荷
我国南方红壤区氮磷湿沉降对森林流域氮磷输出及水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持续高通量的氮、磷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江西省千烟洲香溪流域水样(常规水样,降雨后的地表径流以及雨水水样)的季节性监测,研究大气氮、磷湿沉降对森林流域氮、磷输出动态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香溪流域内氮、磷湿沉降通量分别为11.86 kg/hm^2和0.38 kg/hm^2,其中氮湿沉降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输入量的64%,而磷沉降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输入量的43%,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水体p H值(6.22—8.89)的变化范围较大,而且氮、磷的输出受土地管理(施肥方式)及降雨事件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在耕作期,总氮的输出量占全年氮输出总量的96.2%,而总磷的输出量占全年磷输出总量的61.4%;对4场不同强度降雨(按降雨强度从大到小)的氮、磷输出动态过程分析,发现不同强度的降雨对水体氮、磷的输出过程影响不同,在径流未形成前以及降雨强度达到暴雨级别时,降雨对流域水体氮、磷的稀释作用明显,而在大雨强度下水体磷的输出量明显高于其他降雨;研究期间,香溪流域内氮湿沉降对水体的贡献量为101.97 kg,磷湿沉降的贡献量为0.60 kg,4场降雨氮对流域水体的贡献量为4.46kg,占流域氮输出负荷的15.22%,磷对水体的贡献量为0.032kg,占流域磷输出负荷的0.85%。同时,根据营养状态指数(EI),发现流域水体全年处于中至富营养状态,而且研究期间水体氮、磷浓度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阈值(氮1.5 mg/L,磷0.15 mg/L),存在爆发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
徐冯迪高扬董文渊郝卓徐亚娟
关键词:千烟洲土地管理
江西香溪流域干湿季交替下底泥氮释放机制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被引量:13
2016年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千烟洲香溪流域的氮输出进行长期监测,并对该流域内的底泥进行基于正交试验的氮释放规律模拟研究,评估干湿季节交替下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结果表明:1流域底泥在静态下TN释放速率最大值为36mg·(m2·d)-1,且随着时间的延续释放速率不断变小;2对底泥氮释放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扰动〉p H,如将扰动视为误差项,温度和p H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均为极显著;3 TN释放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温度升高,释放速率增大;酸性和碱性条件均能促进底泥氮释放,且酸性条件的促进作用更强;4流域底泥TN和有效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14.7-899.6 mg·kg-1和17.5-58.9 mg·kg-1,有效氮占TN的质量分数为3%-10%;5流域在旱季TN输出浓度范围为0.58-2.40 mg·L-1,在雨季TN输出浓度范围为1.73-4.87 mg·L-1;流域底泥的氮释放通量约为106.34 kg·a-1,流域氮输出总量为864.15 kg·a-1,底泥的氮释放对流域水体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12.31%,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应引起重视.
韩宁郝卓徐亚娟高扬于贵瑞
关键词:流域底泥氮释放干湿交替
紫色土坡耕地氮淋溶过程及其环境健康效应被引量:25
2014年
本研究通过观测3场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氮素随紫色土坡耕地的壤中流迁移过程,并对氮素淋溶效应的环境健康效应进行风险评价,进而为控制紫色土地区氮素非点源污染及建立合理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氮素随壤中流输出形态差异较大,溶解态氮(DN)的比重为53.74%~99.21%,其中硝酸盐(NO-3-N)的比重约为35.70%~93.65%,而在中雨强度下硝酸盐比重高达84.09%~93.65%;对于不同降雨强度,中雨强度下(降雨量为24.7mm)壤中流各形态氮素输出通量最高,总氮(TN)、DN、颗粒态氮(PN)、铵态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输出通量分别可高达737.17、711.12、26.06、12.70和0.46 mg·m-2,而NO-3-N输出通量可高达686.12 mg·m-2,对地下水环境存在巨大污染隐患.通过对地下水氮素进行污染风险评价,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缓解施肥带来的氮淋溶效应,降低地下水氮素污染风险,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减缓地下水污染状况,达到改善土壤肥力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陈维梁高扬林勇明朱波徐亚娟于贵瑞吴承祯
关键词:壤中流施肥处理氮素迁移紫色土
紫色土坡耕地C、N与微生物C、N变化及其耦合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以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综合探讨不同坡度变化下植被/裸地小区以及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C、N与微生物C、N变化及其耦合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小区总有机碳(TOC)变化为49.0~63.9 g·kg-1,裸地TOC变化为47.4~50.8 g·kg-1,并随坡度增加逐渐下降;植被小区微生物碳(MBC)为0.9~3.45 g·kg-1,而裸地小区MBC仅为0.1~0.68 g·kg-1.不同施肥处理下坡耕地土壤TOC为57.0~64.5 g·kg-1,施加有机肥处理土壤的TOC含量高于其他施肥方式.植被小区总氮(TN)为2.6~4.2 g·kg-1,裸地小区TN含量为1.6~5.5 g·kg-1,植被小区微生物氮(MBN)高于裸地小区;不同施肥处理下T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下降,有机肥和秸秆与化肥配施相比单一施加氮肥对土壤MBN的增加更为显著.有机肥及其与化肥配施下土壤C/N比为10~17,而秸秆及其与化肥配施土壤C/N比为8~13,单施氮肥为12左右,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有利于保持土壤C/N的稳定提高;同时,施肥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熵,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比例;紫色土坡耕地MBC和TN具有显著的耦合特征(R2=0.66).
高扬徐亚娟陈维梁朱波汪涛于贵瑞
关键词:C/N紫色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