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 作品数:54 被引量:311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药物成隐合并HIV感染者的治疗策略
- 2006年
- 药物滥用,如酒精、可卡因、阿片类药物成瘾,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很常见。这些药物的滥用导致HIV的治疗效果变差。近几年来,新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药物联合治疗及咨询治疗对酒精和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有效。咨询治疗对可卡因成瘾者有效。盐酸丁丙诺菲的出现为HIV合并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协同治疗提供了机会。
- 蒋卫民卢洪洲潘孝彰
- 关键词:药物滥用艾滋病病毒
- 发热待查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翁心华艾静文邵凌云张文宏陈澍张继明孙峰黄玉仙朱利平阮巧玲虞胜镭金嘉琳卢清蒋卫民毛日
- 项目属于传染病学科学技术领域。发热待查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其中涉及的疾病疑难、机制复杂,诊治困难,死亡率高。项目组历时40余年,围绕发热待查疾病的诊治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
创新点一、首次系统全...
- 关键词:
-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疾病基因诊断疾病治疗
- 河南及上海患者的HIV-1 gag基因p24蛋白编码序列及亚型初步分析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了解河南及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 p2 4蛋白编码区的基因变异性以及亚型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 37份HIV 1感染患者的血浆标本 ,河南 2 5份 ,感染途径主要是有偿供血 ;上海 12份 ,主要是血制品感染及性接触感染。采用逆转录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并直接测序 ,然后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 83.8% (31/ 37)为B亚型 ,河南患者中 2 3例为B亚型 ,2例为A亚型 ;上海患者中 8例为B亚型 ,1例为A亚型 ,2例为CRF0 1-AE亚型 ,1例为CRF0 2 -AG亚型。与国际共享序列相比 ,B亚型 p2 4编码区中发生核苷酸改变的位点比例河南为1.6 %~ 4 .2 % ,平均 3.2 % ;上海为 2 .0 %~ 3.8% ,平均 3.4 %。在所有变异位点中均未发现连续G >A的高度突变。两组B亚型内平均基因离散率分别为 3.7%和 3.5 % ,B亚型与其他亚型之间的基因离散率则为 11.1%~ 12 .5 %。河南及上海地区B亚型共享序列与国际共享序列进行比对 ,氨基酸变异的比例均为 2 .2 % (5 / 2 31) ,其中有 3个变异位点相同 ,分别为A14P、I91V及E180D ,而这两个共享序列之间的差异仅为 0 .9% (2 / 2 31)。进化树分析亦表明所有样本中大多为B亚型 ,且与源自泰国的B’亚型相距较近。结论 河南及上海地区的B亚型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 ,p2 4?
- 卢洪洲尹春煜蒋卫民胡越凯赵清霞何云孙洪清潘孝彰翁心华
- 关键词:B亚型蛋白HIV-1CRF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 2002年
- 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一种能直接杀伤病毒及抗细胞内感染的效应细胞。大多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为CD8细胞,其反应是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重要免疫反应,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不能完全清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与病毒在体内的高度变异及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改变有关。
- 蒋卫民潘孝彰康来仪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CTL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对云南省和上海地区193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V感染者中潜伏性结核发生率达30.6%。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90×10^8/L,显著低于HIV合并潜伏性结核组的484×10^6/L(t=6.665,P〈0.01)。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10^6/L、200×10^6~500×10^6/L、〈200×10^6/L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活动性结核组和潜伏性结核组构成比依次为1:16.2、1:1.3、5.6:1。79例T—SPOT.TB阳性的病例中,共有20例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其中14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200×10^6/L,5例为200×10^6/L~500×10^6/L,1例〉500×10^6/L。59例潜伏性结核患者中,5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6/L。结论我国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潜伏性结核发生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严重受损,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HIV患者合并的潜伏性结核更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当CD4+T淋巴细胞〈200×10^6/L时,对T—SPOT.TB检测结果可能有影响。
- 张馨贇蒋卫民朱小珍姚惠洁邵凌云高岩胡越凯沈冰顾凯侃王辉
- 关键词:HIV感染CD4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耐药相关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基因变异
- 2004年
- 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的治疗已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现已有23种抗病毒药物,但耐药性的出现使治疗效果下降.回顾性研究显示药物耐药性可以先于新的药物治疗而存在.前瞻性研究显示若事先掌握病人的基因耐药资料,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将好于未掌握资料者.本文将详细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耐药机制和临床意义以指导抗病毒治疗.
- 蒋卫民卢洪洲潘孝彰
- 关键词:耐药相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基因变异高效抗反转录病毒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YMDD变异及其处理被引量:5
- 2005年
- 许莉莉蒋卫民韩丽红徐斌
- 关键词: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
- 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2979860和rs8099917与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利用Taqman探针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方法检测入组的105例患者IL-28B基因多态性位点rs12979860(C/T)和rs8099917(T/G)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治疗并定期随访治疗应答及不良反应,分析IL-28B基因多态性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2例因搬迁失访,剩余103例中81例(78.6%)rs12979860和rs8099917基因型为CC/TT(CC/TT组),19例(18.4%)为CT/TG(CT/TG组),3例(2.9%)为TT/TG(TT/TG组),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两处多态性位点表现为连锁不平衡(r2=0.11).治疗4周后,CC/TT组35例(43.2%),CT/TG组3例(15.8%),TT/TG组0例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33).治疗12周时,CC/TT组45例(55.6%)达到早期病毒学应答(EVR),CT/TG组6例(31.6%),TT/TG组0例,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25).治疗结束时,CC/TT组68例(83.9%)达到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CT/TG组10例(52.6%),TT/TG组1例(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P=0.003).随访24周后,CC/TT组患者62例(76.5%)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CT/TG组9例(47.4%),TT/TG组1例(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值7.939,P=0.014).治疗过程中,CC/TT组101例次出现不良反应,19例次需临床处理,CT/TG组43例次出现不良反应,9例次需临床处理,TT/TG组7例次出现不良反应,1例次需临床处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05).结论 IL-28B基因rs12979860和rs8099917基因型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CC/TT基因型更易达到RVR及SVR,为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 周宇叶晓婷陈威洪亮蒋卫民
- 关键词:抗病毒应答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指导和运动的护理干预价值研究
- 目的:通过研究探讨个体化营养指导和运动护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干预价值,为该疾病的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救治的4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 戴晓晨蒋卫民刘军胡阅丰郑建铭王静秦玉婷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营养指导肝功能护理价值
- 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低剂量两性霉素B(〈0.7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脑1周以上、资料完整的31例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其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预后转归。结果31例患者中,8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确诊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呕吐,22例(78.6%)患者的颅脑MRI或CT检查发现异常。应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后,完全应答率19.4%(6/31),部分应答率54.8%(17/31),总有效率74.2%。除1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1年的归因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0/30)和10.0%(3/30)。此外,26例(83.9%)患者出现两性霉素B相关不良反应,以肝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贫血为多见,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脑,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徐斌吴吉芹区雪婷谢怡黄玉仙蒋卫民金嘉琳朱利平翁心华
-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性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