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琪
-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真空热水锅炉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热水锅炉,包括至少一个蒸汽发生单元和蒸汽冷凝单元;蒸汽发生单元的炉膛和烟管设于真空锅内;烟管与炉膛相连通;真空锅内设有热媒水;每个蒸汽冷凝单元的蒸汽冷凝换热管束设于壳体内且蒸汽冷凝换热管束的一端与...
- 李建新丁亚琪王永川胡长兴吴勇平郑皎
- 文献传递
- 真空冷凝锅炉管束效应研究
- 2016年
- 试验对真空冷凝锅炉中的叉排水平换热管的管束效应进行了研究。为了解真空锅炉中冷却水流速、进出口温度、热通量、不凝性气体等参数对管束效应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了不同的工况,得到换热管束中各单管的冷凝传热系数,结果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分析试验结果得出,真空环境下的叉排管束冷凝换热规律与Nusselt模型相差较大,当热通量较大时,模型预测值偏低。不凝性气体含量的多少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很大,当含量增加约100%时,冷凝传热系数降低约70%。叉排换热管束第5、6排处于换热薄弱地带,对其进行强化换热如在第5、6排管加装翅片或将其换成强化管等,以提高局部冷凝传热系数,从而提高管束整体的传热系数和锅炉的换热效率。
- 梁逸敏李建新王永川蒋林张秀珍丁亚琪陈世一陈光明
- 关键词:冷凝换热
- 真空冷凝换热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
- 真空锅炉由于其安全可靠、效率高、热媒温度灵活可变等优点目前在暖通空调和锅炉研究领域饱受青睐。课题以0.35MW真空热水锅炉为研究对象,在模拟工况的基础上,搭建了小型真空热水锅炉实验台,并结合宁波富尔顿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 丁亚琪
- 文献传递
- 真空锅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真空锅炉由于其安全可靠、效率高、热媒温度灵活可变等优点目前在暖通空调和锅炉研究领域饱受青睐。然而基于真空锅炉换热机理、结构性能优化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增强换热稳定性、强化凝结换热、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等方面对影响真空锅炉整体性能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从降低管束冷凝阶段的管束效应、改变蒸汽与冷凝液逆流的格局、增大蒸汽的干度三个方面来提高换热过程的稳定性,并提出将热泵系统应用于烟气冷凝系统。
- 丁亚琪李建新蒋林张秀珍王永川吴勇平胡长兴
- 关键词:换热系数
- 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闭式蒸气吸收式热泵系统以热能和少量泵功驱动代替蒸气压缩热泵系统的压缩机驱动,分别实现工质的流动和内能的增加,节省了高品位电能的压缩功。开式吸收式系统相比于闭式吸收式热泵(制冷)系统,以蒸气压差和温度差同时驱动的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代替闭式系统温差驱动的间接传热,实现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热质交换。针对开式吸收式系统的研究目前主要为不同应用相关研究,在闭式吸收系统的基础上精简结构,优化性能。本文主要从工质对、构型、部件三个方面总结目前开式吸收式系统的研究进展。因开式吸收式系统常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对其工质对的研究需要在蒸气压低、不易结晶等传统吸收式工质对需要的物性基础上,更强调腐蚀性低、环境友好等特性。广义的开式吸收式系统有D型、AD型、ADC型、EAD型、EADC型5种基本构型,本文总结了5种基本构型在直接蒸发冷却制冷、气体除湿加湿处理、热湿气体潜热回收、制冷制热、蒸馏提纯等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与闭式吸收式系统相比,强化环境与系统的传热传质是开式吸收式系统的研究重点。对于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部件,填料塔仍然是绝热开式吸收器/发生器的主要形式,基于膜的非直接接触式吸收/发生换热器作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替代部件,其传热传质系数相对于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仍有待提高。
- 陈光明丁亚琪
- 关键词:吸收式热泵溶液除湿
- 不稳定热源驱动下稳定输出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 有效利用低品位能源,如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太阳能和工业生活中的低温废热,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传统电驱动机械压缩热泵系统以牺牲高品位电能实现热量的转移。吸收式热泵以热能和较少泵功代替压缩机的大量耗功,利用溶液和制...
- 丁亚琪
- 关键词:热泵动态模型
- 自冷却型亚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冷却型亚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包括吸收制冷子系统和二氧化碳机械压缩制冷子系统,吸收制冷子系统包括吸热浓缩单元和稀释制冷单元,所述二氧化碳机械压缩制冷子系统的压缩热用于驱动所述吸热浓缩单元的运行,所述稀释制...
- 陈光明丁亚琪
- 真空热水锅炉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热水锅炉,包括至少一个蒸汽发生单元和蒸汽冷凝单元;蒸汽发生单元的炉膛和烟管设于真空锅内;烟管与炉膛相连通;真空锅内设有热媒水;每个蒸汽冷凝单元的蒸汽冷凝换热管束设于壳体内且蒸汽冷凝换热管束的一端与被加...
- 李建新丁亚琪王永川胡长兴吴勇平郑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