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祥辉

作品数:13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新乡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急性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急性缺血
  • 4篇急性缺血性
  • 3篇卒中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脑卒中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血清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流变
  • 2篇血液流变学
  • 2篇展性
  • 2篇取栓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机构

  • 13篇新乡市第一人...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河南省精神病...

作者

  • 13篇徐祥辉
  • 6篇郭志勇
  • 4篇谭西英
  • 4篇王海合
  • 4篇刘丽娇
  • 2篇丁继岩
  • 2篇张会
  • 1篇任玉红
  • 1篇杨秀丽
  • 1篇夏云
  • 1篇王宇
  • 1篇张东卫
  • 1篇李东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老年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海马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影响的特点。方法以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给予氟西汀抗抑郁治疗8周,以62名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1 H-MRS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研究组)治疗前后及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双侧海马的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以NAA/Cr值和Cho/Cr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左右侧海马NAA/Cr值(分别为1.22±0.31和1.19±0.42,1.46±0.35和1.43±0.41)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9±0.33和1.6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左右侧海马Cho/Cr值(分别为1.58±0.39和1.59±0.46,1.55±0.43和1.53±0.42)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0.42和1.3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右侧海马NAA/Cr值(分别为1.46±0.35和1.43±0.41)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1.22±0.31和1.19±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氟西汀可能改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海马神经元的代谢异常。
郭志勇谭西英刘丽娇王宇任玉红徐祥辉李智花张东卫
关键词:氟西汀脑卒中后抑郁磁共振波谱学海马
血清miR-124 miR-145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microRNA-124(miR-124)、miR-145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性质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82例为AIS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清miR-124、miR-145水平及与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探究AIS发病影响因素及各血清的诊断价值,并检测不同CAS斑块性质患者血清miR-124、miR-145水平,分析二者关联性。结果AIS组血清miR-124水平低于对照组,miR-145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患者血清miR-124水平低于中度、轻度患者,血清miR-145水平高于中度、轻度患者(P<0.05);血清miR-124、miR-145为AIS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血清miR-145诊断AIS的AUC(0.791)>miR-124(0.717);易损斑块患者血清miR-124低于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iR-145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血清miR-124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AS斑块性质呈负相关,血清miR-145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AS斑块性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iR-124、miR-145作为诊断AIS的潜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AS斑块性质存在一定相关性,在AIS患者治疗过程中可通过调节血清miR-124、miR-145表达,发挥保护神经功能、抑制CAS斑块病变进展的作用。
刘丽娇杨秀丽徐祥辉秦毅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ROC
血清Cys-C、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5例AIS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再狭窄发生情况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Cys-C、IL-6水平检测,并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分析血清Cys-C、IL-6水平与AIS患者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80例AIS患者经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17例,发生率为14.78%;再狭窄组Cys-C、IL-6高于未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IL-6水平过表达可能与AIS患者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相关(OR>1,P<0.05)。结论血清Cys-C、IL-6与AIS患者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关系密切。
徐祥辉刘春林陈惠云赵爽刘丽娇郭志勇
关键词:再狭窄胱抑素C白介素-6
应用颅内取栓支架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高龄(≥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Solitaire颅内取栓支架治疗AIS患者47例。按年龄分成两组,其中年龄<80岁患者30例,平均年龄(61.93±10.39)岁,年龄≥80岁患者17例,平均年龄(84.47±2.48)岁。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开通时间、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资料比较,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开通时间、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t=-0.166、-1.211、-0.361、-0.463、0.819,P> 0.05);两组患者预后信息血管再通率、90 d mRS评分、出院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再闭塞、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t=0.102、1.374、0.555、0.236、0.236、0.024,P> 0.05)。结论对于≥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徐祥辉刘春林郭志勇谭西英赵爽陈惠云李世超王耀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高龄
CT灌注成像联合galectin-3诊断术前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果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CT观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栓塞导致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闭塞部位及血管内治疗近期预后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140例,根据病理机制,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98例(A组),栓塞患者42例(B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闭塞部位、预后等,同时分析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等差异,以及采用ROC曲线分析NIHSS评分、BATMAN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A组和B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发病至入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BA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中段闭塞比例分别为41.84%、33.67%,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基底动脉上段闭塞比例为59.52%,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体积分别为(46.64±15.44)ml、(20.10±9.92)ml,明显低于B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NIHSS评分为(24.41±2.09)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而BATMAN评分为(3.61±0.72)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 <0.05)。NIHSS评分、BATMAN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0.902,P<0.05,截断值分别为22分和5分,灵敏性分别为86.60%、92.70%,特异性分别为86.20%、77.60%。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栓塞导致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闭塞部位有明显差异,而预后情况无明显差异;NIHSS评分、BATMAN评分预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
张岩徐祥辉李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栓塞
伴OSAHS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探讨伴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发OSAHS将患者分为伴OSAHS组与不伴OSAHS组,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伴OSAHS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不伴OSAHS组(P<0.05),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OSAHS引起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之一。
王海合谭西英李智花徐祥辉
关键词:脑梗死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
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探讨中频脉冲电疗的最佳刺激强度。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6例,分为低频率组、中频率组、高频率组各22例。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对各组均使用YKL-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中频脉冲电疗,低频率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20~30 Hz,中频率组给予31~40 Hz,高频率组给予41~50 Hz。各组共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分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其变化值(⊿NIHSS、⊿Brunnstrom、⊿FMA、⊿MBI)。结果总体患者治疗后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中频率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NIHSS均低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均<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31~40 Hz的脉冲电强度效果最好。
彭闪闪郭志勇李世超赵爽刘春林徐祥辉陈惠云
关键词:康复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偏瘫
血清Hcy、MMP-9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8-08~2020-08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92例AIS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并接受为期3个月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随访3个月时短期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入院时检测患者血清Hcy、MMP-9水平,询问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血清Hcy、MMP-9水平与AIS患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纳入的92例AIS患者,经介入治疗后,预后不良28例,占30.43%。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Hcy、MMP-9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Hcy、MMP-9过表达与AIS患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血清Hcy、MMP-9过表达与AIS患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不良有关。
徐祥辉刘春林陈惠云赵爽刘丽娇郭志勇
关键词:介入治疗基质金属蛋白酶-9短期预后
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评估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估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分析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58/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67%(5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07±6.9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8±7.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血小板凝聚率、血栓形成系数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张会徐祥辉
关键词:脑梗死血塞通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的单中心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探讨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5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对比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6例AIS患者中,前循环梗死24例(92.3%),后循环梗死2例(7.7%)。起病至穿刺时间(139.93±120.22)min,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115.50±35.23)min。其中8例(30.8%)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进行桥接取栓治疗。术后即刻造影21例(80.7%)血流再通TICI分级达到2b^3级,其中TICI 2b级8例,TICI 3级13例。术前NIHSS评分15.0±3.52,术后NIHSS评分6.96±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随访,12例(46.2%)预后良好(mRS评分≤2),其中0分4例,1分3例,2分5例。26例中5例(19.2%)出现临床死亡。结论对于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应用支架取栓技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改善临床结局。
刘春林徐祥辉陈惠云赵爽李智花彭闪闪夏云王海合谭西英郭志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