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华文

作品数:79 被引量:376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历史地理
  • 28篇文化科学
  • 11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5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2篇文化
  • 14篇非物质文化
  • 14篇非物质文化遗...
  • 10篇传承
  • 9篇丧葬
  • 8篇民俗
  • 7篇习俗
  • 6篇丧葬文化
  • 6篇传说
  • 5篇魏晋
  • 5篇魏晋南北朝
  • 5篇民族
  • 5篇南北朝
  • 5篇北朝
  • 4篇信仰
  • 4篇社会
  • 4篇生态
  • 4篇殡葬
  • 4篇文化传承
  • 4篇民俗文化

机构

  • 75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民俗学会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共金华市委

作者

  • 75篇陈华文
  • 10篇陈淑君
  • 2篇王巨山
  • 2篇宣炳善
  • 1篇曹荣庆
  • 1篇俞樟华
  • 1篇陈映婕
  • 1篇毛华岳
  • 1篇钟红清
  • 1篇孙希如
  • 1篇徐杰舜
  • 1篇王逍
  • 1篇罗晓
  • 1篇谢芳

传媒

  • 1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0篇民俗研究
  • 10篇浙江师范大学...
  • 10篇非物质文化遗...
  • 4篇文化遗产
  • 3篇东南文化
  • 3篇广西民族学院...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中国非物质文...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桂林师范高等...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吕梁高等专科...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珠算与珠心算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吕梁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统节日放假的意义及其如何弘扬的对策研究——以浙江新调查个案为例
2010年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与农耕文化的日渐式微,传统的岁时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渐趋弱化。为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经广泛征询社会多方意见,国家规定自2008年起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本调研组据此设计了'关于对新的法定节假日政策的认同与弘扬的调查问卷',分别在浙江省的四个城市开展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及时关注了新的节假日政策并给予支持,并且认为这些传统的岁时节日在当下社会里依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本课题基于此,进而提出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多项对策,强调必须集合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界以及大众媒体等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的弘扬、保护与继承。
陈华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节日习俗弘扬
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对策报告被引量:3
2010年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深入发展。各省市自治区也充分认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性,纷纷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潮。2007年5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本对策报告以此为法律依据;为给本对策报告的撰写和相关理论的提出提供实践依据,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选取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十个具体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和了解,为本次对策报告提供实践支点。本对策报告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对策报告研究的目的和依据,以及本对策报告希望达到的目的和作用。第二部分:对策报告的理论准备。分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本对策报告的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陈华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申报制度——以浙江为例
2009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由于自上而下在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加上政府的介入和大力推动,因此,工作效率非常之高,影响也非常之大。其中,关于分级申报制度的实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这种从县级至地市级再到省级,然后到国家级的分级递进式申报名录制度,保证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方面,做到有次序、有层次、有轻重缓急的特殊对待,为多民族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陈华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两宋时期钱镠传说的流变被引量:1
2016年
两宋时期衍生出大量有关钱镠的传说并逐渐形成一个传说群,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其传说内容涉及钱镠的生平、创业、为官、暴虐等方面。北宋是钱镠传说的发展时期。北宋前期出现的大多是有关钱镠的巫鬼异象传说,北宋后期钱镠传说开始趋向民俗化。南宋则是钱镠传说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钱镠传说体系完整,出现了有关钱镠的传说群,其传说内容、形式进一步趋于世俗化、传奇化,与民众生活越发贴近,同时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传说圈逐渐形成。文献记载中的钱镠传说呈双线发展,钱镠传说的产生和流变与相关历史事实、现实社会状况、民众心理有重要的关系。
谢芳陈华文
关键词:两宋时期
过年的过程性与地方性:从传统传承到细节表达——以浙江过年文化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仅对汉民族,而且对中华民族中的四十多个民族都有巨大影响。它通过节日但又并不仅限于简单的节日,而是在一个长达十多日,甚至数十日的过程中进行并加以完整地呈现。由于中华民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因此,在过年的核心文化如除夕的祭祖、年夜饭、穿新衣和春联、拜年、燃放鞭炮等得到普遍传承的同时,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存在于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的文化方式来表达家庭团圆、尊祖敬宗、去旧迎新、联络亲情、娱乐休闲等共同的文化主题。浙江是中华民族各区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区域,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融合,使这一区域的过年文化,既有传统的特点,又有区域的特色,但它通过过程化的过年和细节性差异的文化体现来传达人们对于上述过年文化的核心内涵,则具有代表性,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陈华文郑赛君
关键词:过年过程性传承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怀念“四大民间故事”研究大师罗永麟先生
2012年
2012年3月17日,周六。我正在重感冒的恢复当中,那天天气挺好。近两个月来南方一直阴雨连绵,难得有出太阳的好天气。晚上近8点钟,郑土有,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罗先生因为呼吸衰竭于下午5点去世了。我脑子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罗先生身体一直不错,虽有一些毛病,也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尤其是痛风,那是几十年的老毛病。
陈华文
关键词:重感冒
叙述与文化:在表层和隐义之间──畲族螺女故事概述被引量:3
1999年
陈华文
关键词:男主人公水獭故事叙述隐义逻辑性错误
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选择——《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读后被引量:1
2011年
徐杰舜教授《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吸收了前辈在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加以融汇,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建构原因和结构进行细致论述。它的多元与一体是理解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概念工具,历史与多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和而不同",现实与一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而和"。
王巨山陈华文
关键词:中华民族和而不同
特色呈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的核心场域被引量:4
2017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实践是一项政府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的工作,但同时也是由学界参与的一种学理性思索之后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探索工作。由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所涉及的区域不同,民族众多,内容丰富,文化形态多样,文化差异性很大,如何确认并体现保护区的文化特色并使之成为区域内民众认同和自觉保护、传承的核心文化动力,最终达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有序、创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法规政策依据入手,讨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前置条件,并把文化特色呈现作为重点进行讨论,提出专家、管理部门、民众、硬件建设和教育一起用力,共同完成的设想或对策。
陈华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文化特色
试论文身图式——黎族和高山族文身图式及延伸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文身文化是一种通过图式和附着文化蕴含来阐释民族历史、精神、制度、习俗和艺术累积的特殊文化现象。由于图式繁杂和难以确定历史流动在图式上的表现,研究者不仅对图式各持己见,而且不注重历史的流动和重叠以及它的多意性,形成随意阐释,毫无规则的现实。本文着重以黎族、高山族的文身为例,通过文身部位的迁延、文素与图式的关系、图式意蕴不定性的探讨,试图证明图式与部位、与文素、与意蕴,不但是流动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思考摸式:文身的千变万化、不确定性是无法用一种成因理论予以解释的。
陈华文
关键词:图式高山族文刺文化蕴含文身习俗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