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平

作品数:22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文学
  • 3篇小说
  • 3篇长篇
  • 2篇新作
  • 2篇语言
  • 2篇语言观
  • 2篇知识
  • 2篇知识人
  • 2篇乡村
  • 2篇写作
  • 2篇贺享雍
  • 2篇长篇小说
  • 1篇大众化
  • 1篇大众趣味
  • 1篇底层社会
  • 1篇底层写作
  • 1篇颠倒
  • 1篇读者阅读习惯
  • 1篇虚幻

机构

  • 18篇四川省社会科...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2篇曾平
  • 2篇苏宁
  • 1篇向荣

传媒

  • 9篇中华文化论坛
  • 5篇当代文坛
  • 4篇郭沫若学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毛泽东思想研...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清知识人以“中学”收编“西学”的尝试——以黄遵宪“以中释西”的文化整合策略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主动请缨出使日本的清政府首批外交官,黄遵宪试图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中寻找西方文明的源头与根据,努力将"西学"整合为"中学"的一部分。经过黄遵宪的这番解读,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不过是中华文明衍生出的旁流支系而已,中西文明之间的冲突龃龉被人为抹平,其良苦用心在于努力将"取法泰西"控制在"用"的层面以维系中华文明在"体"的根本层面不受西学侵蚀。基于这一普遍逻辑,晚清中国知识人固然严重曲解了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本质,但也正是借助这一貌似牵强附会的"以中释西",抚平了他们因不得不师法西夷、东夷而产生的极度焦虑与屈辱感,为晚清朝野上下最终达成"取法泰西"的共识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从自身文化传统内部发掘维新变法的思想动力,又是对愈演愈烈的西学东渐之风强有力的纠偏与平衡,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曾平
关键词:黄遵宪西学
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重新解读毛泽东的大众文艺观被引量:2
2006年
在对民众的评价问题上,毛泽东的观点既有别于传统士大夫也不同于五四前后的知识分子。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推动者与创造者,这是他一生始终坚持不渝的信念。从这一思想出发,毛泽东无法容忍中国历史上曾占主导地位的精英文化观,无法容忍下层民众在文艺作品中的长期缺席与边缘化。他强烈地要求文艺要表现、歌颂下层民众,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在思想情感上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做群众的小学生。这些思想促成了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一大批以工农兵为讴歌对象的重要作品。人民群众占据了这一时期文艺舞台的中心,成了文艺作品的聚焦点。今天,重温毛泽东的大众文艺观,也许能为染上帝王癖、权力癖的文化市场提供一剂清热解毒的良方。
曾平
关键词:毛泽东工农兵大众化文艺观
坚守农民身份与本土传统的乡村微观史写作——评贺享雍的系列长篇小说《乡村志》被引量:3
2015年
贺享雍的《乡村志》始终以内在于乡村的视角对乡土中国的微观历史进行文学书写,并在他的写作中慢慢地褪去浮华,一步步更深地回归乡村和传统,让当下的乡村与乡民被遮蔽的处境、命运、历史与内心世界慢慢地浮现于文学的地表之上。对农民身份的坚守,也决定了贺享雍对本土文学经验与民间文学传统的高度认同。当贺享雍成熟到可以拒绝外在诱惑,完全回归"土里刨食"的农民身份时,他必然会选择回到自身的文化根脉深处来寻找书写乡村志的灵感,最大限度地从川东乡民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与经验来书写属于乡民自己的历史。但执着于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农人立场,既给贺享雍的乡村志写作带来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同时也造成了《乡村志》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曾平
关键词:贺享雍农民身份乡村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虚幻——评张欣的长篇新作《夜凉如水》
2007年
曾平
关键词:读者阅读习惯通俗小说大众趣味
传统与经典的力量——论宋词
2005年
经典与传统的力量突出地表现在词的雅化进程中,尤其是用典使事及化用前人陈意陈句方面。这与江西诗派的影响不无关系。用典的实质是对文化传统的尊崇,是将历史语境引入当下的文本,使其承载更为厚重的文化意韵。对此,宋代词论家基本都持欣赏有加的态度,李清照、张炎、沈义父等都是如此。这充分表现出传统与经典的征服力量。频繁地用典使事,化用前人陈意陈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设置文学与下层民众之间的障碍,反映了士大夫对自身知识特权、文化身份的迷恋。只有熟悉传统与经典的人,在这样的文化中,才有听与说的主导权。无论多少次被所谓郑卫新声所诱惑,士大夫们总要回过头来,积极建立“新声”与传统、与经典之间的联系。这一特点,既使华夏文化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又使这种文化长期缺乏质的变异。
曾平
关键词:雅化
文化惯性与中国知识人的新旧嬗变——以钱玄同等五四学人为例
2010年
在构架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清末民初的一代学人首先接受的是"旧学"对其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钱玄同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儒家经典和传统学术为核心,看不到"西学东渐"之风的任何影响。钱玄同最初被迫接触他所反感的"新学",不过是为了应付朝廷科举考试的"趋新"变化。在晚清的最后岁月中,"新学"已成为"时学",是另一扇"利禄之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新学"的价值似乎都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在钱玄同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仍是传统文化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因素,是"新学"中的旧学成份最终打动了钱玄同。从表面上看,仅仅两年功夫,钱玄同就完成了由保皇派到维新派再到排满革命派的激变。但这三种看似水火不容的政治态度所依托的思想根源却大体相同,均与钱玄同从小接受的旧式教育息息相关。亦新亦旧,亦激进亦保守——这种矛盾混乱的内心状态正是清末民初许多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常态。
曾平
关键词:钱玄同
乌托邦的终结——评张炜的长篇小说《刺猬歌》被引量:1
2007年
曾平
关键词:长篇小说刺猬乌托邦现代工业社会怀疑精神
两种“言不尽意”论背后的思想分野——《庄子》与《易传》的语言观之比较
2012年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曾平
关键词:言不尽意《庄子》《易传》殊途同归
诗歌的境界与批评的境界——重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2002年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精美的四言诗形式集中论述诗歌风格问题。在司空图看来 ,创造一种诗歌境界的关键不在于诗人对写诗的具体技巧如何孜孜以求、苦心孤诣 ,而在于诗人是否具有一种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品格 ,在于诗人同自然造化的契合程度。文学的境界是强求不得的 ,它是诗人的内心境界与气质风神自然而然的表现。司空图在论述诗歌的风格时 ,描绘种种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优美意境 ,以这些极具流动感和立体感的画面来暗示他对于各种诗歌境界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感受 。
曾平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诗境四言诗文学批评
文学革命与“平民文学”的意义重构
2009年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曾平
关键词:平民文学贵族文学文学革命白话文欧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