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华龙

作品数:71 被引量:282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免疫分析
  • 24篇时间分辨荧光
  • 23篇时间分辨荧光...
  • 22篇荧光免疫分析
  • 22篇时间分辨荧光...
  • 22篇免疫
  • 18篇血清
  • 16篇荧光
  • 15篇蛋白
  • 12篇免疫测定
  • 11篇肿瘤
  • 11篇抗体
  • 10篇荧光免疫测定
  • 9篇时间分辨荧光...
  • 9篇细胞
  • 9篇免疫分析法
  • 9篇肝炎
  • 9篇标志物
  • 8篇性细胞
  • 8篇抗原

机构

  • 31篇江苏省原子医...
  • 13篇无锡市人民医...
  • 10篇江南大学附属...
  • 9篇南京医科大学
  • 7篇核医学国家重...
  • 4篇无锡市第五人...
  • 3篇卫生部
  • 2篇江南大学
  • 2篇无锡市第三人...
  • 2篇无锡市传染病...
  • 2篇江南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无锡市第四人...
  • 1篇宜兴市人民医...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无锡市江原实...

作者

  • 70篇肖华龙
  • 24篇黄飚
  • 21篇张晓峰
  • 17篇朱利国
  • 14篇强新晨
  • 13篇金坚
  • 13篇虞竞峰
  • 13篇蔡刚明
  • 10篇谭成
  • 10篇祝炳方
  • 8篇朱岚
  • 7篇张祥瑞
  • 6篇孙钧铭
  • 6篇李跃松
  • 5篇殷政芳
  • 5篇谢国强
  • 5篇俞惠英
  • 5篇宫玲玲
  • 4篇陈永伟
  • 4篇胡志刚

传媒

  • 9篇放射免疫学杂...
  • 7篇标记免疫分析...
  • 6篇中华核医学杂...
  • 5篇国际检验医学...
  • 4篇中国医药导报
  • 4篇中华核医学与...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江西医学检验
  • 2篇江苏医药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核技术
  • 2篇世界感染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苏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6篇2001
  • 7篇2000
  • 2篇1997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移植前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
2010年
背景:应用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建立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测定法,是一种敏感度高、可测范围广的检测方法。目的:建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探讨肺移植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2株匹配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利用制备的铕标记链亲和素(SA-Eu3+)作为示踪物并与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特异结合,建立双位点多层夹心法,通过对30例健康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和26例肺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测定,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方法学和在肺移植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健康对照测定结果为(348.63±69.12)μg/L。移植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移植后,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升高,并发感染时降低,但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表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宽范围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法,对肺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监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
张笛虞竞峰肖华龙
关键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生物素链亲和素肺移植
Rh血型免疫性抗体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中免疫性抗体导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的原因及血型血清学、血液各项指标改变情况。方法在输血前进行常规定型及抗体筛选,患者发生DHTR后进行各项血液学、生化指标和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患者红细胞表面缺乏E、c抗原,输血前不完全抗体筛选阴性,输血后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清中检出抗-E、抗-c,血液学、生化指标的变化证实发生DTHR。结论对有输血史及妊娠史的患者输血时,应常规进行不完全抗体筛选试验,还必须采用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酶、抗人球蛋白或更灵敏的方法配血,防止DHTR的发生。
强新晨肖华龙
关键词: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回忆反应抗体
酸性铁蛋白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用人心脏酸性铁蛋白放射免疫法(AIFRIA)测定328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PLC),并与甲胎蛋白(AFP)测定进行比较。结果AIF与AFP的阳性率分别为59.45%与686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86.59%,AIF可弥补部分AFP阴性的PLC诊断。同时本文对其中108例PLC患者同时测定血清铁蛋白(SF)值。AIF阳性率是69.44%,SF阳性率是27.78%,AIF明显高于SF(P<0.001)。
俞惠英肖华龙殷政芳朱亚妮武红玉吕坤祥盛寿祥
关键词:酸性铁蛋白肝肿瘤放射免疫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Pyolri,HP)感染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正常人、32例幽门螺杆菌抗体(IgG)弱阳性的可疑患者、51例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患者及28例治疗转阴者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的测定。结果幽门螺杆菌抗体弱阳性的可疑组、阳性组血清PGⅠ、PGⅡ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率升高,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转阴组同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血清PGⅠ、PGⅡ的测定可了解HP感染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观察。
李跃松张祥瑞殷政芳肖华龙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预后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建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RFMIA)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的反应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包裹有Eu螯合物的荧光微球作为标记物,共价偶联抗AFP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AC18^#和CEA单抗AE03^#,将抗AFP单抗AC17^#、抗CEA单抗AE05^#和羊抗兔IgG抗体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作免疫层析试纸条,确定检测方法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等指标,并将该法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标准曲线显示,AFP可测范围为0.07~1 000.00 kU/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5.93%和11.07%,平均回收率为92.77%;CEA可测范围为0.12~500.00 μg/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7.53%和12.13%,平均回收率为94.73%。TRFMIA与TRFIA和ECLIA检测的AFP和CEA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0.97。结论成功建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联合检测法,可同时检测AFP和CEA。
郭明明肖华龙周剑波傅利新周彬张珏黄飚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荧光免疫测定化学发光测定法
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及X基因的克隆与鉴定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建立从血清样品直接扩增乙型肝炎病毒(HBV)全长DNA的方法,构建HBV全基因组克隆。方法:用长链PCR从血清样品一次性扩增HBV全长DNA,测序鉴定后插入质粒puc19构建含HBV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再从重组质粒扩增X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经DNA序列测定和酶切分析,获得HBV全基因组克隆,从克隆的HBV全基因组扩增到X基因。结论:从血清中可直接扩增到HBV全基因组DNA,为整体水平研究HBV基因组的变异与其致病及宿主抗感染免疫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实验基础。
陈伟张晓峰邓超包菊平肖华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X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克隆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在TSH检测中的应用及其进展被引量:4
2002年
陈永伟肖华龙
关键词:TSH
血清乙肝病毒cccDNA检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全序列的PCR检测与HBV复制及肝细胞损伤的临床相关性。方法:用长链PCR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 cccDNA全序列直接扩增,同时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抗原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cccDNA和PreS1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血清中检出率分别为43.94%(29/66)和83.33%(55/66),在HBeAg阴性血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3.33%(4/30)和30.00%(9/30);cccDNA阳性血清的PreS1抗原阳性率和ALT活性升高分别为90.91%(30/33)和93.94%(31/33),cccDNA阴性血清的PreS1抗原阳性率和ALT活性升高分别为53.97%(34/63)和41.27%(26/63)。结论:血清中cccDNA的检出与PreS1抗原、HBeAg的表达以及肝细胞损伤呈高度相关性。
陈伟张晓峰刘群英肖华龙
关键词:共价闭合环状DNAE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实验及其临床评价被引量:11
2000年
采用ACS - 18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 119例甲亢、2 7例甲减进行血清TSH测定 ,结果其精密度、重复性、线性范围等方面效果满意 ,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示值、阴性预示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指标均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认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简便、快速、实用 ,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一种非同位素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和超微量的检测手段。
肖华龙殷政芳盛寿祥朱利国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TSH血清诊断甲状腺疾病
血清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FQ-PCR法检测HBVDNA,比较不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组合HBVDNA阳性情况。结果HBsAg、HBeAg和HBcAb性组HBVDNA阳性率为100%(155/155);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5.2%(50/142);HBsAg、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0.2%(38/126),HBsAg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3/30)。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衄VDNA含量可以准确地反映病人体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可准确地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祝炳方张晓峰柳毅肖华龙
关键词: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DNA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