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军
- 作品数:7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肌注氟哌啶醇合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激越行为疗效的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肌注氟哌啶醇合用利培酮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165名新入院伴有兴奋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组(A组)、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组(B组)和氟哌啶醇组(C组),观察2周.采用阳性及阴性评定量表(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定精神症状(激越行为).结果 PANSS-兴奋激越各单项分的时间因素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896.936 ~1484.087,P<0.01),且时间与治疗因素之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2~ 41.495,P<0.01).治疗因素主效应仅在敌对单项分上有统计学意义(F=3.455,P=0.03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3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点各单项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991~615.334,P<0.01).3组患者组间各单项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3~1.473,P>0.05);治疗后24h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86 ~8.075,P<0.01);1周末:除愤怒、延迟满足困难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57~8.546,P<0.01);2周末,除兴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6~1.205,P>0.05).结论 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短期肌注可作为临床处理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手段之一.
- 刘云蒋光明孙建中孙亚军焦小雷陈金山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氯硝安定氟哌啶醇激越行为
- 脑外伤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对照研究
- 1998年
- 应用GQOLI对脑外伤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并与正常人作对照,发现脑外伤病人生活质量显著差于正常人,尤其是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维度方面.提示脑外伤病人治疗恢复期要注重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 孙亚军王素琴
- 关键词:脑外伤生活质量心理分析心理卫生
-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职业满意度调查被引量:41
- 2011年
-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探索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普适量表(MBI-GS)等对194名内科及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工龄、受教育程度等对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精神科医护人员低成就感明显,情感枯竭显著;内科护士情感枯竭高于精神科。医务人员情感枯竭与职业满意度各维度负相关性明显。玩世不恭与职业满意度各维度、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低成就感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呈负相关,与精神质及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工龄、内在满意度及有无子女3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务人员情绪枯竭程度(P<0.05)。内在满意度、工龄、社会支持总分及有无子女4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务人员玩世不恭程度(P<0.05)。精神质、受教育程度、职务、婚姻及神经质5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务人员低成就感程度(P<0.05)。结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明显,特别是精神科医师的职业倦怠不容乐观。
- 汪炳琳刘云宁南义孙亚军巴莉刘红
-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
- 小剂量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9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单行氯氮平治疗,实验组48例行小剂量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后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2周末开始,两组的PANSS量表评分均逐渐减少(P<0.05),第8周末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TESS不良事件发生率(14.6%)明显低于对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孙亚军孙建中
- 关键词:氯氮平齐拉西酮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 利培酮合并短期肌注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激越行为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对比氟哌啶醇或氯硝西泮短期肌注合并利培酮与氟哌啶醇肌内注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激越行为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50例新入院伴有兴奋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组(A组)、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组(B组)和氟哌啶醇组(C组),观察2周。采用阳性及阴性评定量表(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定精神症状(激越行为),采用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入院测评基线比较,各组患者PANSS兴奋因子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后各组组间兴奋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LSD两两比较,A、B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PANSS-兴奋激越项目减分率分级标准计算疗效的比较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TESS量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三组患者在肌强直、震颤、扭转性运动及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症状(EPS)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肌强直、震颤及静坐不能等EP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C组肌强直、震颤、扭转性运动等EP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而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短期肌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兴奋激越行为,可作为临床处理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手段之一。
- 刘锟刘云宁南义孙建中孙亚军孙同勋曹长杰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氯硝西泮氟哌啶醇激越行为
- 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组给予6次MECT治疗(n=46),N2组给予12次MECT治疗(n=44)。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M)、Stroop测验、连线测试(TMT),并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 1与基线时相比,MECT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N2组比N1组的下降更明显(P<0.05)。2与基线时相比,两组MECT治疗后WCST-M的总测验数、正确反映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及分类完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N2组的WCST-M总测验数、正确反映数、持续错误数及分类完成数均明显优于N1组(P<0.05)。3与基线时相比,MECT治疗后两组Stroop CW总反映时间、CW错误数、C总时间、C总错误数测验及TMT-A和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T治疗后相比,N2组CW总反映时间、C总错误数测验及TMT-A和B与N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 孙亚军高勤张静静陈金山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电惊厥疗法
- 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行为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比较短期肌注氟哌啶醇或氯硝安定合用利培酮及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激越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65名新入院伴有兴奋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进入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组(A组)、利培酮合并氯硝安定组(B组)和氟哌啶醇组(C组),观察期4周。采用阳性及阴性评定量表(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定疗效,采用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入院测评基线比较,各组患者PANSS-兴奋因子分均显著下降;治疗1周后各组组间兴奋因子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5.41,P<0.01),A、C两组疗效优于B组。但以PANSS-兴奋激越项目减分率分级标准计算疗效的比较在5天末(χ2=1.526,P>0.05)、1周末(χ2=1.529,P>0.05)、2周末(χ2=1.335,P>0.05)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SS量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患者在肌强直(χ2=22.388,P<0.01)、震颤(χ2=8.633,P<0.05)、扭转性运动(χ2=1.335,P<0.05)及静坐不能(χ2=6.341,P<0.05)等椎体外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短期肌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兴奋激越行为,可作为临床处理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 刘云刘锟孙建中孙亚军焦小雷陈金山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激越行为利培酮氯硝安定氟哌啶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