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菁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河西走廊
  • 3篇砖墓
  • 3篇汉晋
  • 3篇汉晋时期
  • 2篇穹顶
  • 2篇建筑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砖石
  • 1篇梁板
  • 1篇梁板式
  • 1篇两汉
  • 1篇两汉时期
  • 1篇建筑技术
  • 1篇建筑研究
  • 1篇拱顶
  • 1篇汉代
  • 1篇烽燧

机构

  • 6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陈菁

传媒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敦煌研究
  • 1篇古建园林技术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建筑师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汉晋墓葬看河西走廊砖拱顶建筑技术被引量:2
2006年
西汉时期,当砖拱顶技术面向帝国各地推广传播之际,地域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促使河西走廊成为了较早接受先进技术的地区之一。后经东汉、曹魏至五凉时期发展,砖拱技术仿木构建筑的倾向愈发明显,手法渐趋成熟。然而,它也阻碍了新兴拱顶技术的引入与采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能针对戈壁绿洲特殊的自然及人文背景,进行相应的变化与调适,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域建筑技术之特点。
陈菁
关键词:河西走廊
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砖墓穹顶技术初探
2009年
西汉中叶以后,砖石拱顶技术在我国砖室墓营造中骤然登场。多年来,学术界有关其技术渊源的争论不绝于耳。主要观点有:1、本土说。认为西汉砖石拱顶系由战国以来的梁板式空心砖墓演化而来,其发展序列为:梁板式简支——梁板式三角形拱顶——折线型拱顶——砖券拱顶;2、西来说。
陈菁
关键词:砖石河西走廊穹顶梁板式
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砖墓穹顶技术刍议
2007年
通过对汉晋时期砖墓考古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外来穹顶技术在河西走廊影响甚微,这里的砖砌穹顶始终以双曲扁壳顶为主。且在起拱技术愈发成熟、断面曲线日趋合理的情况下,模仿斗帐的倾向愈加明显。显然,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砖穹顶砌筑技术具有典型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这似乎与其毗连西域、胡汉杂糅的人文地理环境相悖。在对敦煌石窟中覆斗顶的考查中发现外来结构形式也同样没有触及到已有的结构体系,相反却演化为一种藻井装饰元素。由此看来,虽然地接西域,但是在中原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河西走廊对于外来建筑文化的接受具有十分明确的选择性。
陈菁
关键词:河西走廊汉晋时期砖墓
试论河西走廊古代城镇建筑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2006年
回顾了河西走廊古代城镇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展河西走廊古代城镇建设史的研究视野,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拟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陈菁
关键词:河西走廊研究方法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陈菁
关键词:汉代
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砖墓穹顶技术初探被引量:4
2006年
本文通过对汉晋时期砖墓考古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外来穹顶技术在河西走廊影响甚微,这里的砖砌穹顶始终以双曲扁壳顶为主,且在起拱技术愈发成熟、断面曲线日趋合理的情况下,模仿斗帐的倾向愈加明显。显然,河西走廊汉晋砖穹顶砌筑技术具有典型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
陈菁
关键词:河西走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