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 作品数:13 被引量:32 H指数:4 供职机构: 绵阳市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舒肝解郁胶囊与舍曲林治疗心因性头晕的临床对照试验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比较舒肝解郁胶囊和舍曲林治疗心因性头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21例心因性头晕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0例,给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对照组61例,给予舍曲林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1%和8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药物保留率为96.67%,对照组为8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对照组为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与舍曲林治疗心因性头晕的效果相当,但舒肝解郁胶囊的安全性更好。 唐宇凤 施剑 张献文 张杉杉 段劲峰关键词:舒肝解郁胶囊 舍曲林 保留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评估CMBs及其数量。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CMBs组与非CMBs组的基线资料,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CMBs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6例(30.3%)伴有CMBs。非CMBs组年龄[(64.7 ± 6.6)岁对(66.9 ± 8.6)岁;t=2.052,P=0.04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7.0(2.3~13.9)mg/L对8.9(4.0~28.1)mg/L;Z=2.008,P=0.045]和NLR[1.9(1.4~2.9)对2.3(1.7~3.6);Z=2.071,P=0.038]显著低于CMBs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优势比1.276,95%可信区间1.008~1.670;P=0.045)和年龄(优势比1.044,95%可信区间1.002~1.087;P=0.040)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LR与CMBs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210,P=0.007)。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NLR与CMBs及其严重程度相关,提示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CMBs的发生。 张芸 施剑 文世全 罗倩 陈忠伦 张献文 都泓材 张杉杉 段劲峰关键词:卒中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不同时程MPTP造模小鼠焦虑症状的评价 2017年 目的 比较同剂量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制作不同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焦虑症状.方法 将6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急性模型组、急性对照组、亚急性模型组、亚急性对照组、慢性模型组、慢性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每次均以20 mg·kg^-1的剂量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急性模型组连续腹腔注射2 d(4次·d^-1),亚急性模型组连续腹腔注射8 d(1次·d^-1),慢性模型组连续腹腔注射4周(每周2次);同时相应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结束,使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检测小鼠的焦虑症状. 结果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小鼠进入开臂次数与总入臂次数的百分比及在开臂内运动时间与在开臂闭臂内总时间的百分比,急性模型组与急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模型组、慢性模型组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或0.01).明暗箱实验:模型组小鼠进入暗箱次数显著少于相应对照组(P〈0.05或0.01),停留在暗箱的时间显著长于相应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亚急性、慢性造模出现的焦虑症状一致性好,是帕金森病伴焦虑障碍的理想模型. 施剑 叶素贞 梁艳 陈忠伦 黄汉津关键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小鼠 焦虑 不同时程MPTP造模小鼠焦虑症状的评价 目的研究总剂量相同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作急性、亚急性和慢性PD模型小鼠的焦虑症状。方法将6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急性实验模型组(AM,n=10),急性对照组... 施剑 叶素贞 梁艳 黄汉津文献传递 MPTP所致急性帕金森病小鼠焦虑行为的评价 2016年 目的研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急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焦虑行为。方法选取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模型组用MPTP制作急性PD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检测小鼠的焦虑症行为。结果模型组小鼠在暗箱的停留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架十字迷宫中模型组进入开放臂次数(OE)、开放臂停留时间(OT)及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O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PD小鼠模型早期即会出现焦虑症状。 叶素贞 张书平 施剑 粱艳 黄汉津帕罗西汀联合共情技术对不同年龄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身心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共情技术对不同年龄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2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每组60例。2组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共情技术干预,比较2组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血压[收缩压(special boiling point,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共情能力、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中青年组的治疗总依从性(95.00%)与老年组(9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的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HAMA、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中青年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老年组(P<0.05);干预后2组的共情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中青年组的评分高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的满意度(93.33%)与老年组(8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共情技术应用于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可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共情能力及生活质量,且患者满意度良好。中青年患者焦虑抑郁、共情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老年患者。 王敏 罗彩东 戴闽 施剑 黄莉莉关键词:帕罗西汀 高血压 不同年龄 焦虑 抑郁 替诺福韦酯挽救治疗HBV DNA聚合酶区204位点突变的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替诺福韦酯(TDF)挽救治疗HBV DNA聚合酶区204位点突变的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87例,纳入患者均为曾接受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治疗6个月以上,血清HBV DNA阴转后又复阳,且经检测出现rtl204v耐药者,43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另44例接受TDF治疗,观察疗效,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常规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rcl)。结果在治疗24 w、48 w和72 w时,TDF治疗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3.6%、79.6%和95.5%,显著高于ETV治疗组【分别为35.6%、55.6%和82.2%,P<0.05】,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84.1%、90.9%和93.2%,而ETV治疗组则分别为65.1%(P<0.05)、83.7%和90.7%;TDF治疗组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481.5±232.4)/μl、(536.5±297.5)/μl和(566.5±321.6)/μl,与ETV治疗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75.3±229.3)/μl、(565.8±255.9)/μl和(565.1±256.5)/μl,P<0.05】;Crcl分别为(101.2±40.1)ml/min、(104.3±26.8) ml/min和(98.7±21.5) ml/min,与ETV治疗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5.2±42.6)ml/min、(102.5±30.6) ml/min和(99.6±26.8) ml/min,P<0.05】。结论 TDF和ETV挽救治疗对核苷(酸)类治疗耐药的经治CHB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但似乎TDF起效更快,而ETV用量较大,不应列为首选。 杨蕊西 刘茗心 陈泠忻 施剑 瞿波关键词:替诺福韦酯 恩替卡韦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神经梅毒临床和影像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8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被误诊为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脑炎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反应迟钝、认知能力明显下降。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均阳性。8例MRI均有异常表现,脑部多发的缺血灶5例,其中表现为脑炎样改变2例;混合型2例,表现为额、颞叶萎缩;局部脑膜增厚1例。结论神经梅毒临床和MRI表现缺乏特征性,临床易误诊,当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考虑神经梅毒可能。 吴孝苹 龙虎 张芸 施剑 刘永秀关键词:神经梅毒 梅毒血清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不同剂量MPTP所致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焦虑行为的评价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急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焦虑行为。方法:选取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10只。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检测小鼠的焦虑行为。结果:各模型组小鼠在暗箱停留的时间较对照组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模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组间小鼠的穿箱次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架十字迷宫中各模型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OE)、开放臂停留时间(OT)及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O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O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P所致急性PD小鼠模型早期即会出现焦虑行为,但焦虑的严重程度与造模MPTP剂量无关。 叶素贞 施剑 夏誉 张书平 黄汉津关键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小鼠 焦虑 帕金森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急性期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GBS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GBS的患者20例,根据Hughes评分分为轻症组(12例)和重症组(8例),均给予血浆置换治疗;选择同期1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对照组及GB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结果 (1)治疗前重症组Hughes评分高于轻症组(P<0.01),治疗后轻症组与重症组Hughe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2)治疗前,GBS组CD3+T淋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67.02±5.45)%vs(76.37±6.58)%,P<0.01],CD19+B淋巴细胞显著增高[(14.23±3.84)%vs(10.75±3.67)%,P<0.01]。治疗后,GBS组CD3+T细胞则较治疗前升高[(71.72±7.76)%vs(67.02±5.45)%,P<0.05];GBS组CD8+T细胞在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升高(1.99±0.95 vs 1.38±0.47,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GBS组CD4+T细胞显著降低[(38.06±7.30)%vs(44.76±7.22)%,P<0.01];治疗后,GBS组CD4+T细胞再次恢复至与对照组相当水平[(44.47±8.79)%vs(44.76±7.22)%,P>0.05]。(3)治疗后,在重症组CD19+B淋巴细胞较治疗前下降[(11.69±2.65)%vs(15.16±3.55)%,P<0.05];轻症组与重症组CD4+T细胞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CD4+CD25+T细胞在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结论GBS急性期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分布,反映出免疫功能紊乱在GBS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监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GBS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 李肇坤 苏静 石睿 施剑 唐宇凤 张芸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血浆置换 免疫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