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少数民族
  • 2篇文本
  • 2篇戏剧
  • 2篇民族
  • 1篇大王
  • 1篇演出
  • 1篇元曲
  • 1篇元曲家
  • 1篇杂剧
  • 1篇中国戏剧
  • 1篇收继婚
  • 1篇抢婚
  • 1篇曲家
  • 1篇文本价值
  • 1篇文化
  • 1篇吴江派
  • 1篇临川派
  • 1篇明杂剧
  • 1篇婚姻
  • 1篇二元性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杨波
  • 1篇陈志勇

传媒

  • 2篇文化遗产
  • 1篇晋中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略论元明戏剧中的抢婚与收继婚风俗被引量:1
2015年
在元明戏剧中,有大量少数民族婚姻风俗。如风靡天下的《西厢记》中就包含着少数民族抢婚的风俗,其形式包括:明抢、暗抢;一人独抢,两人争抢等。梳理《西厢记》故事的发展脉络,正好可以找寻出时代风俗对戏剧的影响。除了抢婚之外,元明戏剧中还有收继婚风俗,明代无名氏所作《渭塘奇遇记》的故事就是明证。从无名氏的杂剧到瞿祐《剪灯新话》里的渭塘故事,再到叶宪祖的创作,正好昭示了明代戏剧中的少数民族风俗逐渐减少的历史事实。从少数民族主政的元朝到汉族为主的明朝,尽管戏剧受到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是少数民族风俗对中华戏剧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杨波
关键词:少数民族风俗戏剧婚姻
论明杂剧《苏门啸》的版本形态与文本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明末傅一臣的《苏门啸》杂剧集,今存崇祯间敲月斋刊本,日本东京大学和傅惜华各有收藏,然俱有残损,可相互补阙。根据明刊本《苏门啸》版本信息,此剧当完成于苏州,刊刻于杭州,五篇序文的作者及评阅人皆为作者傅一臣的旧交。《苏门啸》十二剧的《自跋》,则透露出傅一臣啸歌刺世,"为狂澜之一柱"的创作动机和杂剧主旨。尽管《苏门啸》杂剧存在关目凝练不够、曲辞缺乏含蕴与个性、情节前后照应不周等缺点,但在题材的择选、创作技法的拓新以及剧场性设计等方面的建树,则赋予其杂剧集相当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陈志勇杨波
关键词:明杂剧版本信息创作动机
中国戏剧流派划分的二元性:以“临川派”与“吴江派”为中心
2014年
明代的"汤沈之争",一直是戏曲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从吴梅始,学院派的研究者在探讨"临川派"与"吴江派"的问题时,不自觉地侧重戏剧的文本属性,而戏剧的舞台艺术属性被忽略,由此导致研究者在确定流派成员时,按照个人审美体验,将相同的剧作者归入不同的流派。从舞台属性来审视"临川派","宜伶"理应被纳入该派之中。整个中国戏剧流派的划分,将演员要素纳入其中,是戏剧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杨波
关键词:临川派吴江派文本演出
“黑风大王”与元曲家奥敦周卿被引量:2
2015年
奥敦周卿为元代女真族曲家。他的祖先黑风大王是金代悍将,曾经和岳飞交手,最终战死沙场。黑风大王的事迹,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题材来源。另有奥敦世英、占籍蒲城和奥敦周卿的伯父同名,也是黑风大王的后裔。除此而外,奥敦家族的两位女性同样值得关注:一位是女道士奥敦妙善,另一位为教子成才的奥敦氏。这个家族由武转文的经历,正是大部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轨迹的缩影。
杨波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