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彦丽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宫颈
  • 3篇宫颈癌
  • 2篇蛋白
  • 2篇肿瘤
  • 2篇子宫
  • 2篇卵巢
  • 2篇卵巢癌
  • 2篇基因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1篇单精子
  • 1篇单精子显微注...
  • 1篇蛋白2
  • 1篇蛋白表达
  • 1篇悬吊
  • 1篇悬吊术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易感基因

机构

  • 9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济宁市中医院
  • 1篇济宁市中医医...

作者

  • 9篇冯彦丽
  • 3篇王全义
  • 2篇王信
  • 1篇张仁亚
  • 1篇马琦
  • 1篇赵丽华
  • 1篇杨爱军
  • 1篇李晓云
  • 1篇刘宏侠
  • 1篇王钦
  • 1篇杨林青
  • 1篇张兰玲
  • 1篇金真真
  • 1篇王云飞

传媒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之一,是全球第六大常见肿瘤类型,其已成为绝经期女性患者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子宫内膜癌通过手术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晚期子宫内膜癌则是致命的,这主要与肿瘤的远处转移等因素有关。生物标志物对于筛查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预测疾病复发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与子宫内膜癌及其进展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旨在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赵雯冯彦丽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生物标志物
前梯度蛋白2与前梯度蛋白3在卵巢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但其病死率却高居首位,虽然近年来在PARP抑制剂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卵巢癌预后仍然较差。前梯度蛋白2(AGR2)可能是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并且AGR2的表达提示卵巢癌的预后较好;而AGR3可能用于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但其对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AGR2与AGR3可能是卵巢癌的治疗靶点。文章对AGR2与AGR3在卵巢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张晓蕾张素伟冯彦丽
关键词:卵巢肿瘤预后
BRCA基因突变卵巢癌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最为致命的恶性肿瘤,大多在晚期被诊断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卵巢癌的预后不佳。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BRCA)是一种重要的DNA同源修复基因,在正常的细胞DNA修复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其突变会导致同源重组缺陷,从而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导致肿瘤的发生。近年来,BRCA基因检测已经成为卵巢癌风险评估、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步骤。
张雅娣周艳丽李华梅冯彦丽
关键词:卵巢癌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
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宫颈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宫颈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013-01—2014—12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的ⅢB期宫颈鳞癌患者共48例,随机分为同步热放化疗组(观察组)及同步热放化疗组(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宫颈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局部肿瘤完全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中VEGF蛋白表达强度均较治疗前减弱,P〈0.05;治疗中观察组VEGF蛋白表达强度较对照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宫颈癌,能有效降低肿瘤VEGF的表达强度,显示出较好的放射增敏效果,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冯彦丽王全义马琦王信
关键词:宫颈癌热疗化疗VEGF蛋白
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Dubuisson术)治疗前(中)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因中(前)POP接受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BMI、产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及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其术前及术后POP-Q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PFIQ-7)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术后短期无复发。4例患者术中同时行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手术时间84~178min,平均(122.2±23.7)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1.5±11.1)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3d,平均(2.3±0.8)d;术后排气时间1~2d,平均(1.7±0.4)d;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5.1±0.6)d。术后1月、3月、6月门诊复查,POP-Q分度均无复发,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PFIQ-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是一种治疗前(中)POP的有效术式,其易操作,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和满意度高,尤其适用肥胖的前(中)POP患者,是安全和可行的。
李华梅张兰玲杨林青冯彦丽刘宏侠王云飞
关键词:腹腔镜盆腔脏器脱垂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7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9例。研究组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资料、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变化、远期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扫清数量、宫旁及阴道切除长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尿流动力学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1年较术后3个月显著回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I-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各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患者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虽然手术流程更为复杂,但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彦丽王全义王信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早期宫颈癌生活质量
颗粒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复习11例GC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11例颗粒细胞瘤均为良性,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24~61岁,平均46.2岁。肿瘤直径0.8~6 cm,平均直径2.3 cm,均为单发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无痛性结节。组织学特点为无明显被膜,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胞质丰富,可见较多嗜伊红均质细颗粒。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NSE、S-100及CD68均为强(+),vimentin部分(+),9例不同程度TFE3(+);CK、CD34、SMA、GFAP和NF均为(-)。随访3个月~5年,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GCT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典型的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TFE3是诊断GCT有价值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总体预后良好。
王全义冯彦丽赵丽华张仁亚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
人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对囊胚印迹基因H19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侵入性操作对囊胚期胚胎印迹基因H19差异性甲基化区(DMR)Cp G岛甲基化的影响。方法对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患者自愿放弃并签署科研捐献知情同意书后的胚胎,依据胚胎来源分成常规IVF组、ICSI组、早期补救ICSI(R-ICSI)三组,继续培养至囊胚阶段;并采用重亚硫酸盐DNA测序法(BSP)对所获得的囊胚行H19这个经典的且对环境敏感的印迹基因差异性甲基化区(DMR)Cp G岛甲基化程度进行检测,并统计三组的甲基化程度差异。结果 BSP法单囊胚扩增成功率为2.4%,ICSI组和R-ICSI组囊胚H19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27.3%和25.5%,低于常规IVF组49.5%的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CSI组和R-ICSI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SI技术侵入性操作可造成囊胚期胚胎印迹基因H19差异性甲基化区(DMR)Cp G岛甲基化程度的降低,造成甲基化的丢失和甲基化模式的异常,其甲基化模式的异常对胎儿发育及子代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钦冯彦丽李晓云金真真杨爱军
关键词:印迹基因甲基化ICSIIVF
IMP3与p1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与p16在宫颈癌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67例宫颈癌、5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IMP3及p16的表达情况.结果 IMP3在宫颈癌组织细胞质中表达,阳性表达率85.07%(57/67),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12.07%(7/58; χ^2 =66.32,P<0.05)及正常宫颈组织的阳性表达率0(0/15;χ^2 =44.38,P<0.05).IMP3在宫颈腺癌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p16在宫颈癌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3.58%(56/67),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41.37%(24/58;χ^2 =24.85,P<0.05)及正常宫颈组织的阳性表达率0(0/15;χ^2 =42.61,P<0.05).结论 IMP3与p16在宫颈癌中高表达,可能作为预测宫颈癌转移潜能及预测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为宫颈浸润癌的指标.
冯彦丽
关键词:宫颈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