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细胞
  • 2篇血细胞参数
  • 2篇血瘀
  • 2篇腰椎
  • 2篇用药
  • 2篇用药安全
  • 2篇肾功能
  • 2篇唑来膦酸
  • 2篇细胞参数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期
  • 2篇急性期反应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骨质疏松症
  • 2篇肝肾功能
  • 2篇MODIC改...
  • 1篇代谢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机构

  • 7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河南中医学院...

作者

  • 8篇马辉
  • 6篇晋大祥
  • 6篇丁金勇
  • 4篇梁德
  • 3篇谢炜星
  • 2篇任之强
  • 2篇庄洪
  • 1篇张顺聪
  • 1篇阎晓霞
  • 1篇李康
  • 1篇赵志强
  • 1篇万超

传媒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血瘀与骨代谢关系研究被引量:59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肾虚血瘀"证患者不同年龄段血细胞参数及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探讨血瘀与骨代谢相关性。方法: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每10岁分为1组,共分3组,检测所有患者血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配宽度(RDW-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配宽度(PDW)]、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骨密度(BMD),将患者年龄、血细胞参数、BMD、骨代谢标志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血瘀指标与年龄、BMD和P1NP均有显著相关性:MCV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r=0.257,P<0.05;PDW与BMD呈低度负相关,r=-0.274,P<0.05;RDW-cv与P1NP呈中度正相关,r=0.431,P<0.01。结论:POP患者血瘀引起骨代谢异常,骨转换和骨量丢失加快,发生骨质疏松。血瘀与骨代谢关系密切,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任之强阎晓霞晋大祥庄洪丁金勇马辉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血瘀血细胞参数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被引量:1
2014年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桥梁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解剖学名词术语繁多、内容枯燥乏味、难学难记,学生的兴趣通常不高。如何将难懂无趣的知识点趣味、简单地传达给具有一定解剖知识、学科专业不同、具有不同需求的硕士研究生,以提高硕士教与学的质量,值得去关注和解决。我们尝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临床病案实例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改进教学演示方法、课外补充教学等提升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很好的达到了目的。
丁金勇刘杰马辉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解剖学教学
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评分与性激素和血细胞参数关系研究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量化评分与性激素水平、血瘀量化评分与血细胞参数间的关系,从微观水平探讨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方法的客观可靠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脊柱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女患者42例,参照李东涛等人"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骨质疏松症中医症状量化方法"对每位患者辨证分型并量化评分。检测骨密度(BMD)、血细胞参数(MCV、RDW-cv、MPV、PDW)、雌二醇(E2)水平。对患者肾虚量化评分和E2,血瘀证量化评分与MCV、RDW-cv、MPV、PDW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肾虚量化评分与E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80,P=0.013);血瘀量化评分与MCV、MPV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9,P=0.009;r=0.364,P=0.019),与RDWCV、PDW相关性不明显(r=0.122,P=0.443;r=0.299,P=0.057)。结论我们从微观水平上证实了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肾虚血瘀程度。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不但有助于临床医师简捷、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血瘀证型,同时还能为辨证论治时合理配伍补肾活血中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任之强赵志强晋大祥庄洪李康丁金勇马辉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性激素血细胞参数
腰椎Modic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1987年由deRoos等率先报道,1988年Modic等正式系统地阐述了Modic改变的特点.并根据MRI信号的差异提出了I、Ⅱ、Ⅲ型分型,具体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
马辉晋大祥梁德
关键词:MODIC改变腰椎终板MRI信号分型标准组织学变化信号改变
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预测及对肝肾功能影响的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对血细胞计数及对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APR的预测因子及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首次使用唑来膦酸治疗的66例绝经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是否出现APR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记录发生APR情况,注射前后行血液分析、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记录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前后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对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试图找出APR预测因子,对比肝肾功能指标,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 6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APR共42人,APR发生率为63.6%,其中最常见为发热34例(51.5%),骨关节肌肉疼痛18例(27.2%),四肢乏力12例(18.1%),呕吐5例(7.5%),头痛4例(6.0%)。注射后反应组中心粒细胞(P=0.009)、嗜酸性粒细胞(P=0.005)、碱性磷酸酶(P=0.005)较无反应组显著升高,淋巴细胞(P=0.002)及单核细胞(P=0.042)显著降低。肝肾功能指标中仅碱性磷酸酶(P=0.005)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较小年龄及单核细胞基线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APR。结论注射唑来膦酸后APR发生率较高,但多为一过性反应,程度较轻,注射前后预防和干预能有效缓解,注射后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用药安全性较高。较小年龄及更高基线值的单核细胞与APR显著相关,但二者目前不能作为APR的准确预测因子。
谢炜星马辉晋大祥丁金勇徐继禧梁德
关键词:唑来膦酸急性期反应用药安全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患者17例45椎,男10例、女7例。年龄26~87岁,中位数60岁。脊柱转移瘤9例20椎,其中原发肺癌转移6例15椎,子宫颈癌转移1例2椎,脑膜恶性黑色素瘤转移1例2椎,原发病灶不明确1例1椎;多发性骨髓瘤8例25椎。按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分级,4级6例、3级8例、2级1例、1级2例。所有患者均经 CT 检查确定椎体存在溶骨性破坏或成骨溶骨混合性破坏;均经非手术治疗后严重疼痛无法缓解。术后随访观察疼痛改善、体力状态改善情况。结果:15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2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注入量(5.12±1.8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d 至30个月,中位数6个月。5例患者死亡,其中术后8 d 死亡1例、术后3个月死亡2例、术后6个月死亡1例、术后12个月死亡1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0±1.5)分降至术后(2.8±1.2)分、术后1个月(2.1±2.1)分、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个月患者 ECOG 体力状态分级,4级2例、3级4例、2级5例、1级5例。20个脊柱转移瘤椎体中有13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5个多发性骨髓瘤椎体中有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未因骨水泥渗漏引起临床症状需进一步处理。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体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炜星万超晋大祥丁金勇徐继禧马辉张顺聪梁德
关键词:脊椎肿瘤椎体成形术椎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
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预测及对肝肾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观察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对血细胞计数及对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APR的预测因子及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方法:对2...
谢炜星马辉晋大祥丁金勇徐继禧梁德
关键词:唑来膦酸急性期反应用药安全肝肾功能
Modic改变对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后路融合手术疗效影响的分析
目的和意义:  获取伴有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行常规后路融合手术术后影像学指标和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后路融合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及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明确各型Modic改变对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后路融合...
马辉
关键词:MODIC改变腰椎间盘疾病后路融合术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