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莲
- 作品数:16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国家行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行政学院招标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公共住房的梦想与光荣——以美国哥伦比亚角公共住房项目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1951年开始兴建的美国波士顿哥伦比亚角公共住房项目——哥伦比亚角,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东部六州)最大的一个公共住房项目。该项目开始受到租户们的欢迎,但运转近十年之后开始衰败,在长期种族冲突、毒品和犯罪等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分崩离析。到20世纪70年代初,社区更是进一步蜕变为贫民窟,成为贩毒和团伙犯罪的庇护所。1978年,政府、私人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一起对社区进行改造,将它建成为一个私人拥有并管理的混合收入社区,成为美国公共住房改造成功的典范。
- 马秀莲
- 关键词:公共住房城市复兴
- 挣扎的底特律:后工业城市复兴的理论、实践与评述被引量:10
- 2015年
- 在世界众多经历结构性衰落的工业城市中.美国底特律是其中最具历史性的典型。在探索后工业城市复兴的道路上,文化产业经济成为了过去几十年来城市增长理论中的核心。底特律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一直尝试通过发展文化经济试图重整衰败的城市。2013年底,底特律的破产宣告了这些努力的失败。首先,追溯了底特律在后工业时代与其他多数工业城市一样经历的历史衰落轨迹;其次.回顾了后工业城市通过文化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再次,分析和讨论了底特律采取的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及其失败的潜在因素,以此来反思和评述主流城市文化经济增长的理论局限;最后,论述了城市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方向。
- 马秀莲吴志明
- 关键词:底特律文化经济城市复兴
- 从政府直接提供到PPP——美国保障房的实践及借鉴被引量:7
- 2016年
- 一向直接政府提供的社会领域基础设施服务,为何以及如何转向私人出资并递送的PPP模式,是当下PPP推广应用中待解的难占、。本文介绍了美国保障房PPP演变的历史及经验。直接政府以及之后的政府出资、私人递送的间接政府模式的相继失败,导致了向PPP模式转变。PPP模式通过私人进行项目权益投资、政府提供付费流、资金无成本进入项目方式,成功解决了低现金流下的私人投资回报问题;同时通过"特殊目的实体"构建私人投资商和私人开发商之间的长期风险共担机制,从而为公私合作构建了稳固的私人合作伙伴。美国保障房PPP实践对中国有重要的启发及借鉴。
- 马秀莲
- 关键词:PPP保障房权益投资
- 中国城市青年住房:代际差距扩大及影响机制
- 2022年
- 在全球住房金融化和世代不平等日渐加剧的背景下,论文探讨了当前中国城市青年住房状况及其制度成因。基于CHFS 2011—2019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相比于非青年,大龄青年人均住房面积劣势已经从3平米扩大到了9平米;同时,低龄青年的面积劣势也开始显现。大约60%的代际差距归因于房价增速超过收入增速的市场因素。大部分家庭参与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青年住房补偿之中,提供首付的家庭比例在20年间从9%上升到了53%,但是“天花板效应”已经出现。保障房形式以及自建扩建和小产权房等住房再分配形式发挥了重要的缓解作用,但仅能补偿6.5%的代际差距。研究结果提醒,应更加关注房价过快上涨下,大龄青年群体的住房困难;更充分发挥保障房、自建扩建等正式与非正式住房的保障功能。
- 马秀莲韩君实
- 让扶贫更具可持续性——甘肃陇南精准扶贫的挑战与建议被引量:1
- 2017年
- 笔者根据在甘肃陇南扶贫中的调查,发现了扶贫资金缺口,扶贫可持续性差以及城镇化下的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提出扶贫对象应以户为先,将扶贫的主动权还给农民,调动村民参与,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与政府双翼联动。扶贫方向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大背景,通过乡镇或者县城的产业发展,引导人们集中或者分散搬迁居住。
- 马秀莲
- 关键词:空心村新型城镇化
- 大众化还是剩余化:3600万套后的中国住房制度被引量:6
- 2016年
-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住房市场化改革,在短短三十年内,从国家实物提供为主的普惠型福利制度转变为市场提供为主的剩余型福利制度。但是2007年以来政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的诸种举措,使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住房制度发生了从剩余化模式(residual model)向大众化模式(mass model)方向的转变。本文对'十二五'时期最重要的一项保障房政策,即开工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简称'3600万套')的出台背景及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该政策首先被作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手段出台,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其主体形式被置换为包含级差地租收益的棚改,然后又千方百计地为去库存服务。这些都显示,经济仍然在民生之先。'双重运动'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努力未能抵御商品化/剩余化的强势逻辑。结果,中国仍然是剩余型福利制度,社会住房模式也未更加大众化。
- 马秀莲
- 关键词:保障房福利制度
- 工业城市底特律发展转型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美国工业城市底特律150年间的兴衰沉浮,涵盖了多样的工业之城,美国的汽车之城,去工业化的挣扎与冲突,以及后工业下转型发展与失败四个阶段。底特律显示了一个工业城市能够到达的巅峰和在后工业时代可以跌到的谷底。即使城市最终通过修复走出危机,底特律的辉煌也将成为永久的过去。底特律的失败对于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的转型至少带来三点启示:重新培育城市的创新基础,保持良好的族群社会关系,同时选择正确的城市转型发展战略。
- 马秀莲
- 关键词:底特律
- 住房福利模式的走向:大众化还是剩余化?——基于40个大城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1
- 2020年
- 中国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业已成型的带有生产主义特征的剩余型住房福利模式,是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生转向:从生产主义到发展主义,从剩余型模式到社会民主模式?本文运用Harloe的大众化/剩余化社会住房概念,对中国40个城市的公租房准入标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多数城市对本地人至少放宽到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建立起了较为大众化的公租房体系,对外来人口则进一步附加工作、社保等严苛条件,使得公租房体系非常剩余化。本地人住房的大众化具备了向社会民主模式转变的基础;同时生产主义的"有用原则"导致外地人公租房体系和城镇化水平更高的城市公租房体系都非常剩余化。中国住房福利制度是生产主义和剩余型模式,虽然具备一定的向社会民主模式转变的基础,但仍然在经济发展优先和公民社会权的保障之间徘徊,住房福利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 马秀莲范翻
- 关键词:住房制度公租房福利模式保障房
- 流动的三种文化逻辑:解读高校毕业生大城市聚集被引量:9
- 2015年
- 年轻高校大学毕业生群体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大城市集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工作或是单纯的经济元素并不是年轻人流动的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原因。青年大学毕业生赋予流动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城市流动选择中明显地表现出三种社会文化逻辑:流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参与作为一种价值实现以及熟悉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本文结论对于城市在吸引年轻高学历人才,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增长发展方面有指导性意义。
- 吴志明马秀莲
- 关键词:后物质主义高校毕业生城市
- 回归土地,落入场景--场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被引量:10
- 2017年
- 这一章论证了场景是生产要素的观点:它们是经济成败的关键。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和理论上回溯了从作为大自然物质馈赠的"土地",到作为一个地方(locale)的具有文化和美学特征的"场景"的认知变化过程。第二部分阐述了场景变化如何带来经济增长的六个假设。第三部分通过将场景测量与工作、工资、租金、人口、专利、人力资本等数据相结合,验证了这些假设。被验证的六个假设是:(1)当选址更加鼓励自我表达的场景时,生产创新产品的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更强;(2)当艺术家处于更加注重自我表达、魅力迷人,及富有领袖气质的场景中时,一般经济增长以及广义上的创意阶层增长都会更强;(3)在鼓励自我表达、魅力迷人的场景中,租金及其他经济增长指标都会上涨;(4)周边环境越传统,"波西米亚"红利越强;(5)更适于步行的地方,地方原真性对增长有积极影响;(6)自然风光较差的地方,地方原真性也对增长有积极影响。理论和实证都说明,场景是"新"的经典生产要素之一。如果说对于农耕而言,土壤的质量事关成败,对于另外一些行业如软件公司而言,场景质量一样关键,尤其在一个"每个人都是音乐家"(而不再是"每个人都是修道士")的时代。
- 丹尼尔.阿龙.西尔弗特里.N.克拉克马秀莲
- 关键词:经济发展创意阶层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