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良
-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及GPX4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SLC7A11及GPX4在肾细胞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SLC7A11及GPX4的表达情况与肾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LC7A11及GPX4在肾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分析SLC7A11及GPX4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SLC7A11及GPX4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方法分析SLC7A11,GPX4表达的高低及临床因素对肾癌患者预后产生的影响。结果:SLC7A11及GPX4在肾癌中为高表达,而在正常肾组织为低表达(P<0.05),SLC7A11及GPX4蛋白表达与肾癌大小、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SLC7A11与GPX4之间呈正相关(r=0.583,P<0.01)。在肾癌组织中,SLC7A11,GPX4表达阳性的患者与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预后较差(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肾癌大小、远处转移、临床分期、SLC7A11及GPX4是影响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SLC7A11及GPX4在肾癌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肾癌的发生,SLC7A11或GPX4高表达的肾癌患者预后不良,未来可能成为肾癌治疗新靶点。
- 任宗涛马永良卫书飞齐盼张爱莉
- 关键词:肾细胞癌预后
- ITGB2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ACHN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及RCC细胞(ACHN细胞)中整合素β2(ITGB2)的表达及其对ACHN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RCC和癌旁组织中ITGB2的表达情况。选取2016至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标本库留存的66例RCC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qPCR法检测66例R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TGB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敲低ITGB2的shRNA并转染ACHN细胞进行功能实验,检测敲低ITGB2对ACHN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B法检测敲低ITGB2对ACHN细胞ITGB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RCC组织中ITGB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向ACHN细胞中转染shITGB2能够敲低ITGB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P<0.01)。敲低ITGB2可明显抑制ACHN细胞的增殖(P<0.05)、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5),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ITGB2在RCC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且与RCC的临床分期有关联,敲低ITGB2可抑制ACHN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 王琦樊博刘彬马永良任宗涛张爱莉
- 关键词:肾细胞癌增殖细胞周期
-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复杂性膀胱阴道瘘的经腹路径手术体会并文献复习
- 马永良张爱莉
- 肾细胞癌中PTPN1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检测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non-receptor type 12,PTPN12)及PTPN12基因mRNA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方法运用免疫组化P-V染色法检测RCC组织中及相应正常组织中PTPN12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ng system,RT-qPCR)检测RCC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中PTPN12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在RCC组织中PTPN1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相应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C组织中PTPN1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临床分期之间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RCC中PTPN12的低表达可能与RCC的发生有关,但可能与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临床分期无关。
- 马永良张轩张爱莉陈鸿凯
- 关键词:肾细胞癌MRNA免疫组化
- 肾细胞癌中DACT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mRNA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DACT2基因在肾细胞癌(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59例住院RCC患者肾癌根治术后RCC及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标本,分别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其DACT2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法检测其细胞质内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RCC组织DACT2基因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DACT2基因甲基化与mRNA及β-catenin表达的关系。结果 RCC组织中DACT2mRNA相对表达水平(0.427±0.025)明显低于癌旁组织(0.801±0.047)和正常组织(0.872±0.022),RCC组织中DACT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45.7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78%)及正常组织(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CC组织中DACT2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Fuhrman分级等临床资料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甲基化组中DACT2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非甲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C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在细胞质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ACT2基因甲基化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24,P=0.012)。结论 DACT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参与RCC的发生,但与RCC的临床进展无关,DACT2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可能是引起其mRNA相对表达降低的原因之一,且肾癌组织DACT2基因甲基化的发生可能与β-catenin的高表达有关。
- 樊博齐盼张爱莉赵志红倪晓辰刘彬马永良任宗涛
- 关键词:肾肿瘤启动子甲基化
- 粉防己碱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凋亡诱导和自噬抑制作用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自噬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Tet作用几种膀胱癌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及Tet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Tet处理膀胱癌T24细胞后,FCM法检测细胞凋亡状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剪切情况;同时,用Z-VAD-FMK抑制caspase活性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应用Tet处理转染了重组质粒EGFP-LC3的T24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噬体形成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et处理前后T24细胞中自噬相关标志蛋白LC3和P62的表达量。应用LC3反转实验验证Tet对T24细胞自噬流的影响。同时,使用3-MA抑制自噬体形成后,再采用CCK-8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结果 :Tet可以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P<0.01),Tet作用5637、T24、EJ和J82细胞48 h的IC50值分别为(8.03±1.2)、(6.71±0.99)、(4.93±0.72)和(2.72±0.24)μmol/L。Tet能够激活caspase-3,显著诱导T24细胞凋亡(P<0.01);而Z-VAD-FMK能够部分抑制Tet的凋亡诱导作用(P<0.05)。Tet处理重组质粒EGFP-LC3转染的T24细胞后,EGFP-LC3荧光点数量较药物未处理组明显增加(P<0.01)。Tet作用后,T24细胞中LC3-Ⅱ蛋白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LC3反转实验证明,Tet处理后膀胱癌细胞自噬流下游发生阻断;而3-MA抑制自噬上游信号后,Tet的抗增殖作用不能被逆转(P>0.05)。结论 :Tet可显著抑制T24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断细胞自噬。
- 倪晓辰赵志红马永良任宗涛刘彬樊博卫书飞张爱莉
- 关键词:膀胱肿瘤粉防己碱细胞增殖自噬
- 桧木醇诱导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桧木醇(hinokitiol)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效应,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桧木醇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转染EGFP-LC3后镜下观察细胞自噬状态;采用Western blot对细胞Caspase-3剪切体、LC3和P62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桧木醇可以显著抑制肾癌786-O细胞增殖,通过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桧木醇诱导肾癌786-O细胞发生自噬,LC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P6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桧木醇可显著抑制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过度激活细胞自噬促进肾癌细胞凋亡。
- 倪晓辰赵志红马永良任宗涛刘彬樊博卫书飞张爱莉
- 关键词:肾癌凋亡增殖自噬
- 肾透明细胞癌中DNMT1和HDAC1表达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通过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与RCCC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114例RCCC组织、50例癌旁组织中DNMT1和HDAC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NMT1蛋白在RCCC中的阳性率(71.9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AC1蛋白在RCCC中的阳性率(59.65%)高于癌旁组织(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1及HDAC1蛋白在RCCC中的表达与Fuhrman分级及临床病理分期相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DNMT1与HDAC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282,P=0.034)。结论 DNMT1和HDAC1可能参与了RCCC的发生、发展,并有协同作用。
- 田志辉倪晓辰李芳殷凤朝马永良张爱莉
-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免疫组织化学
- miR-222通过下调DDIT4抑制肾癌细胞自噬被引量:7
- 2015年
- 背景与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miR-22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而其在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检测R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R-222的表达情况,探讨miR-222在RCC中的作用。并在体外条件下,通过检测miR-222的下游作用靶点,探讨miR-222的抗RCC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R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222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DIT4蛋白及LC3-Ⅱ的表达;采用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222的作用靶点;转染EGFF-LC3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噬状态。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222在RCC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在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中敲低miR-222表达后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活力,而过表达miR-222可增强786-O细胞的增殖活力(P<0.01)。在786-O细胞中敲低miR-222后,其靶基因DDIT4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过表达miR-222后,DDIT4表达明显下调。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DDIT4为miR-222的直接作用靶点。RCC组织的DDIT4表达下调。在786-O细胞中抑制miR-222表达后,LC3-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自噬体数目显著增加。结论:miR-222在RCC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靶向抑制DDIT4的表达参与调控RCC细胞自噬。
- 倪晓辰赵志红马永良任宗涛刘彬张爱莉
- 关键词:MIR-222肾癌自噬
- RASSF2A基因的甲基化及表达在肾细胞癌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RASSF2A基因甲基化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肾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CR,RT-PCR)来检测60例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与正常组织中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60例癌组织标本中的甲基化率较高,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癌旁及正常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组织中,甲基化阳性患者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甲基化阴性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 <0.05)。肾细胞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在细胞质中的表达率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且RASSF2A基因甲基化与其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9,P <0.05)。结论:通过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在RCC中RASSF2A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的频发,其失活可能引起了基因的转录沉默,可能导致了β-catenin的表达较高,从而与RCC的发生、发展相关。
- 樊博王仲凯齐盼张爱莉赵志红倪晓辰刘彬马永良任宗涛
- 关键词:基因表达肾细胞癌甲基化启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