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捷

作品数:1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道德
  • 3篇致知
  • 3篇人欲
  • 3篇格物致知
  • 2篇道德判断
  • 2篇道德情感
  • 2篇道论
  • 2篇人性论
  • 2篇情感
  • 2篇忠诚
  • 2篇文武
  • 1篇道德直觉
  • 1篇心性
  • 1篇心性论
  • 1篇人伦
  • 1篇儒学
  • 1篇儒者
  • 1篇太虚
  • 1篇天理
  • 1篇天理人欲

机构

  • 1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1篇张捷
  • 1篇张捷

传媒

  • 3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周易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第二届中国博...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井履轩的格物致知论
2023年
中井履轩大体沿袭朱子向外探寻事物道理的致思路向,但他格物致知要得到的并非朱子所讲的天理,而是人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智慧。他的知智关系是在认识论视域下讨论的,智是经验世界的存有,而非超越的实体。知识的旨归在求真,在追求事功中知识范围得以扩展,价值得以提升,知识甚至涵盖了道德。德性需要且只能凭借知识而获得。知识与道德的贯通是通过知—智—德的理论构建与知—行—德的实践工夫实现的。
张捷
关键词:格物致知
山鹿素行与中江藤树士道论之比较研究
士道是在日本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应该具备的思想文化修养、伦理规范及日常行为准则的总称。士道在江户时代指导着武士的教养,在明治时代引导着志士的维新,在战后时代支撑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山鹿素行是古学派的先驱,中江藤树是...
张捷
关键词:忠诚人欲文武
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被引量:1
2023年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发生机制。其对于“仁内义外”的诠释正是对社会关系远近亲疏的一种界定。扩充即通过学习孔孟古典,将以道德情感为判断原则的心理结构扩大到情感与理性双重驱动的发生机制。仁斋基于“现成”思维在气质层面解释人性,消解本然之性,强调道德的公共面向,显示出公私分化的萌芽,对于现世的价值重塑具有借鉴意义。
张捷
关键词:道德判断
中井履轩《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诠释
2024年
中井履轩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思想家,其《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探讨具有日本特色。履轩对心、性、情、才均作了泛言与专言之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成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相较于道德动机更具本源性地位。道德的本质是行为,若要达成完满的道德实践,好善恶恶的道德情感只有在对伦理规范的理性认知的约束与调节下,方能符合道德的判断标准。由于天命的绝对地位被削弱,履轩对道德的认知倾向于突出行动意义,难免将道德工具化、功利化。
张捷
关键词:心性论道德情感道德判断
越南儒学臣道观刍议--以《论语愚按》为中心
2017年
本文以越南儒者范阮攸的《论语愚按》为考察对象,对其诠释方法、义理阐发等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越南儒者在对中国经典所作的解释中体现出的特点。范阮攸区分了为臣的不同类别,认为理想的臣子首先应该怀有用舍行藏的心境与能力,为臣者应该效仿圣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尝试以理学家的天理人欲理论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臣道论,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张捷
关键词:天理人欲
山鹿素行对《孟子》人性论的诠释被引量:1
2018年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兵学家山鹿素行晚年对《四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释。其中对《孟子》人性论的诠释体现出与程朱理学较大的不同。他提出能感通、知识者为性,性善以内部的道德情感与外部的行为准则为基础,同时强调后天扩充、推致的重要性。
张捷
关键词:格物致知
简析中江藤树的格物致知论
2015年
中江藤树是日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继承了阳明学的学理与传统。本文以"格物致知"为主线,简要分析中江关于人心的"中"与自然的一致性,道德规范与天道的一致性。指出中江结合日本的文化传统,对格物致知范畴做了改变,使它和致良知、慎独等融合起来,重伦理而轻物理,慎是心中由敬做主,独指唯一无二的良知。以太虚作为道德最高标准,功夫在致良知。中江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格物致知论,使得伦理规范在武士传统中更纯粹、更广泛。
张捷
关键词:格物致知太虚
中江藤树对恶的解读
2022年
善恶问题是思想家自古以来关注与争辩的焦点。日本阳明学派的先驱人物中江藤树对其进行过深入探讨,他认为心对于善恶的选择取决于知、意两个方面。当良知主导时,指向善的方向;当意主导时,指向恶的方向。二者是此强彼弱、同层同质的二元对立关系。道德判断的形成是身心合一参与的过程,对道德的心理表征的创建过程必然有身体的本能应激反应和天赋道德情感的双重作用,而对于理性活动则具有排斥的倾向。道德直觉始终对道德行为有驱动力,它使践履更加灵敏、迅捷,略去了思索的意识过程。中江藤树对意的改造和对良知的阐发,皆体现出日本阳明学的特色。
张捷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直觉
简析山鹿素行的格物致知论
2015年
山鹿素行(1622—1685,Yamaga Sokou)是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兵学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创始人。九岁拜幕府儒官大学长林罗山(1583—1657)为师学习朱子学。十五岁起师从甲州派兵法大家小幡景宪(1572—1663)、北条派兵法祖师北条氏长(1609—1670)学习兵法。二十一岁,所著《兵法神武雄备集》五十卷付梓。
张捷
关键词:江户时代兵法创始人朱子学
山鹿素行与中江藤树士道论之比较研究
士道是在日本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应该具备的思想文化修养、伦理规范及日常行为准则的总称。士道在江户时期指导着武士的教养,在明治时期引导着志士的维新,在战后时代支撑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山鹿素行是古学派的先驱,中江藤树是...
张捷
关键词:忠诚人欲文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