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辉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现象学
  • 2篇生命
  • 2篇圣像
  • 2篇面容
  • 2篇胡塞尔
  • 2篇绘画
  • 1篇对象性
  • 1篇意向性
  • 1篇因果性
  • 1篇审美
  • 1篇生命本质
  • 1篇生命现象学
  • 1篇事件性
  • 1篇他者
  • 1篇凝视
  • 1篇偶像
  • 1篇自我
  • 1篇悖谬
  • 1篇现象学视域
  • 1篇康定斯基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9篇陈辉
  • 1篇张博闻

传媒

  • 3篇文艺研究
  • 2篇哲学动态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世界哲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透视与悖谬——评马里翁《可见者的交错》被引量:1
2017年
绘画一直是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现象学家都曾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探寻,并在此展示了他们各自现象学的独特可能性和魅力。这些现象学家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包括梅洛—庞蒂、德里达和米歇尔·亨利,当然也包括让—吕克·马里翁(Jean-Luc Marion)。在其著作《可见者的交错》(1)中,马里翁超越单纯的艺术和美学范围,从其特有的现象学和神学视角出发,围绕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问题,
陈辉
关键词:悖谬胡塞尔
亨利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现象学解释述评被引量:1
2023年
作为法国新现象学的代表之一,米歇尔·亨利对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在亨利看来,马克思经济哲学所处理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实证的经济学问题,而是先验的哲学问题,即经济的实在可能性条件问题。他指出,在马克思的讨论中,个体生命是最终意义上的实在,它构成经济的本体论基础和实在可能性条件,个体生命为经济奠基。亨利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现象学解释,揭示了马克思思想的多样可能性,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
司晓静陈辉
关键词:生命
从可见者到不可见者——生命现象学视域中的绘画现象性
2023年
现象性问题是法国现象学探讨绘画的核心线索之一,而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是相关研究的典范。在传统观念中,绘画属于可见者,生命现象学则试图超越这种观念。根据这种生命现象学视域,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现实地转向了不可见者,不可见生命界定了其现象性本质。更重要的是,不仅抽象绘画,所有绘画的现象性本质都是不可见生命。同时,绘画作为生命的表现并不是为生命服务的手段,而是生命本身的存在样式和生命本质的实现。从整个现象学传统来看,生命现象学视域下的绘画现象性考察更新了不可见者和绘画意义的可能性,却也造成了一些解释难题,这些难题最终是对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意义及其关系而展开的更具张力的现象学考察。
陈辉
关键词:抽象绘画康定斯基生命现象学生命本质现象学视域
作为面容的圣像——马里翁的现象学圣像理论初探被引量:2
2015年
圣像理论是马里翁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马里翁看来,圣像问题的核心在于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在圣像中,不可见者不是作为直观(可见者)匮乏的未被见者,而是作为直观(可见者)过剩的来自他者和上帝的不可见的凝视,圣像作为一副面容提供这一凝视。通过这道凝视,圣像向我们强加着来自他者和上帝的意向和纯粹呼声。在圣像的观看中,来自他者和上帝的凝视与来自观者的凝视相交错,进而运作起一种无限的解释学,而观者则通过这种解释学来接受他者和上帝的呼声(无限的意义)的充溢。
陈辉
关键词:圣像面容凝视
从因果性到事件性——马里翁的事件现象学被引量:2
2022年
事件问题是马里翁现象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在马里翁的讨论中,从广义来说,事件不再只是某类充溢现象,而是界定了一种优先于对象模式的现象显现模式,即现象的自身自主显现。就其显现机制和现象特征来说,与处于因果律规定之下的可预见的对象不同,事件超越因果律而不可预见地自身自主发生。马里翁指出,事件确证了现象的自身被给予性的绝对优先性,它需要依据无限解释学而被理解。马里翁的事件现象学一方面确保了现象显现的权利,开放了现象和现象学的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其神学化的解释倾向,它也造成了现象之可能性的压抑。
陈辉
关键词:因果性
从自我的外观到他者的面容——马里翁论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两种关系模式
2017年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问题是马里翁重点关注的一个现象学问题。他从其被给予性现象学出发,以被给予物界定可见者,将不可见者划分为可见性匮乏的未被见者和可见性过剩的绝对不可见者。以此为基础,马里翁讨论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两种关系模式:偶像和圣像。偶像是自我的外观。在偶像中,可见者独自显现,不可见者服务于可见者,或者被还原成可见者,但自身不显现;圣像是他者的面容。在圣像中,不可见者作为他者绝对不可见的凝视嵌入可见者,成为显现的重心,并就其自身而显现。马里翁的相关讨论引起了"神学转向"的指责,虽然他否认这一指责,但这些讨论仍有神学观念作为支撑。
陈辉
关键词:偶像圣像
从对象性到被给予性——马里翁论审美可见者:以绘画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审美可见者是马里翁现象学重点关注的一种现象。马里翁以可见者的现象性(显现方式)问题为核心,既揭示了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的具体内涵,又指明了这种现象性在整个现象性系统中的地位。他指出,普通可见者显现为自我构造的对象,并以预见的方式被自我经验,它的现象性是对象性;与之不同,审美可见者则超越对象性而自身显现为充溢且新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被自我预见,只能在事后被反复观看,并运作起一种无限解释学。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并不是现象性的稀有案例,而是平凡的,它能够通达现象本身的现象性。根据马里翁的讨论,平凡的自身显现的审美可见者最终将会被还原成被给予物,它的现象性将依据被给予性得到界定。
陈辉
关键词:审美对象性现象学
康德的现象模式——兼述马里翁对其的批判与拓展
2015年
现象概念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基础,我们可以界定出这样一种现象模式: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倒转,将现象奠基于主体的先天形式条件之上,即现象是以主体的先天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和先天知性形式(范畴)为其可能性条件的,现象依存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同时,因现象对主体认识形式的依存性,现象永远只能作为显象显现,而不能作为物自身。在这样一种现象模式的基础上,马里翁展开其批判和拓展,以便探寻现象的新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无条件的现象,即以被给予性为现象性的充溢现象。
陈辉张博闻
直观与被给予性——马里翁论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
2017年
马里翁在其著作中对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方面,他指出该原则解放了现象性。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该原则使得直观成为现象性的尺度,进而对现象性造成了如下诸多限制:第一,直观使自身成为显现的唯一形式;第二,以意向性为基本特征的直观使得现象性被还原成对象性,使得现象处于视域和自我的限制之下;第三,直观在本质上是可能匮乏的,并且事实上是匮乏的,这导致显现的现象也是贫乏的;第四,"一切原则之原则"脱离了还原,进而失去了现象学的严格性。在此基础上,马里翁通过发掘被给予性和还原的作用,提出了"还原越多,给予越多"这个原则,从而超越了"一切原则之原则",通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陈辉
关键词:意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