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总结防治方法。方法对卫辉市华新医院收治的20例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中,10例血液高凝状态,占50.0%;5例静脉血流缓慢,占25.0%;3例静脉壁损伤,占15.0%;2例术后活动较少,占10.0%。根本原因是术后处理措施不当。结论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较多,应做好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杨薏关键词: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卫辉市华新医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经门诊以及病房收治的68例有剖宫产史的再次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阴道分娩,27例)以及B组(再次剖宫产,41例)。观察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产后发热、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子宫破裂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行阴道分娩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产妇和新生儿损伤,缩短住院时间,但是瘢痕子宫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应在严格适应证及严密监护下进行阴道分娩。 杨薏 张秀玲关键词:瘢痕子宫 再次分娩 分娩方式 改良式B-Lynch缝合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对改良式B-Lynch缝合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剖宫产产后宫缩乏力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54±16)min,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904±28)m L,术中输血率为58.07%,平均输血量为(486±102)m L,对照组患者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1524±36)m L,术中输血率为80.65%,平均输血量为(986±122)m L,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产褥病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产褥病率32.26%,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3.87%。观察组没有1例患者由于治疗无效采用切除子宫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止血效果明显,能够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的优点,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杨薏关键词: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剖宫产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产妇5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进行治疗;同时收集同期单纯剖宫产术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65.5±2.2)分钟,出血量(310.9±53.5)ml,体温恢复时间(1.2±0.7)天,肛门排气时间(38.9±7.7)小时,住院时间(5.1±2.1)天,恶露干净时间(34.2±5.7)天;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50.1±13.5)分钟,出血量(257.6±31.2)ml,体温恢复时间(1.1±0.5)天,肛门排气时间(32.1±5.)2小时,住院时间(5.6±2.1)天,恶露干净时间(32.3±5.5)天。两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杨薏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 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