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洁
- 作品数:11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木犀草素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1
- 2019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木犀草素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分离24例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儿PBMCs,分别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0.5、2 μmol/L)木犀草素对其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培养48 h后各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的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s 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和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对PBMCs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刺激PBMCs细胞后,PBMCs上清液中TNF-α、IL-6的浓度明显降低,其抑制作用呈线性相关;此外,TLR4、NF-κB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5)。结论:木犀草素可抑制哮喘患儿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分泌,其可能通过作用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效应,对哮喘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 余洁彭哲谢婷莫运波
- 关键词:哮喘外周血单核细胞木犀草素细胞因子
-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了解<5岁儿童轮状病毒(RV)流行病学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其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江南分院门诊检验科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标本439例,同时采集患儿相关临床信息。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RV,再将阳性标本通过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RV的G血清型及P血清型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标本439例(其中男247例、女192例),检出RV阳性179例(40.77%)。该地区11月、12月及1月为RV检出高峰;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13~24月龄,2岁以内婴幼儿占总阳性数的88.27%;呕吐及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基因分型结果:G基因型最常见为G9(51.40%,92/179),其次为G1(19.55%,35/179)、G3(12.29%,22/179)、G2(5.03%,9/179),未分型占11.73%(21/179)。P基因型最常见为P[8](86.03%,154/179),其次为P[4](6.15%,11/179),未分出型别(7.82%,14/179)。2016年G/P组合基因型最常见G9P[8](48.60%,87/179),其次为G1P[8](16.76%,30/179)、G3P[8](9.50%,17/179)、G2P[8](4.47%,8/179)、G9P[4](1.12%,2/179)及G2P[4](0.56%,1/179),未分型(18.99%,34/179)。结论 2016年该地区RV检出率为40.77%,RV检出高峰为2016年11月、12月及1月,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13~24月龄,呕吐及发热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其中G9P[8]为最主要的流行基因型。
- 乔英琴莫运波余洁彭哲周平陈红兵
-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病基因型儿童
- 情景模拟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研究
- 2016年
- 探讨情景模拟教学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儿内科实习的66名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情景模拟与传统带教相结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通过病历书写、理论考试、临床实践能力测试,对两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病历书写、理论考试、实践能力测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能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临床实习效果,为医学生转变为儿科医生奠定一定基础。
- 余洁谭忠友陈欧阳冉敏
-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儿科
-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对儿童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思考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点,改进和完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2月15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比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简称方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总结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该标准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确诊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来自湖北3例,万州本地3例;家庭聚集性发病6例;就诊性质:疑似病例收入3例,社区或门诊筛查3例。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3例,其中1例伴腹泻症状;所有患儿血常规及淋巴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胸部CT影像学除病例1、5部分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典型征象外,其余3例患儿影像学有异常但不具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征,1例正常。比对结果:只有病例1完全符合方案中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其余病例不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结论为提高儿童疑似病例诊断准确性,建议完善和细化方案中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以提高可操作性,避免漏诊。
- 姜建渝段铃熊道学冯琰刘祥军余洁彭哲郎春辉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儿童
-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二例报告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为重庆市首例确诊婴儿,女,7个月25 d;病例2,男,5岁2个月,存在营养不良基础。2例患儿均有接触武汉返乡人员史,呈家庭聚集性发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咳嗽,淋巴细胞无明显降低,胸部CT可见感染性病变;病例2同时伴有腹泻,胸部CT提示磨玻璃影。经干扰素雾化等对症治疗,2例患儿症状均明显缓解,肺部感染灶明显吸收。目前病例1病程13 d,病例2病程11 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仍呈阳性。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呼吸道症状多见。流行病学史对诊断较为关键,早期病原核酸检测为确诊依据。
- 熊道学姜建渝冯琰肖洪洲余洁彭哲郎春辉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
- FeNO检测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剂量调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3例初次诊断或既往虽被诊断哮喘但尚未按哮喘规范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队列研究方法将哮喘患儿随机分为FeNO组和对照组,在入组后3、6、9、12个月时入院随访,对照组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检测结果调整ICS剂量,FeNO组在此基础上联合FeNO检测结果进行调整。随访1年后,观察2组间哮喘控制情况和ICS用药剂量。结果:入组时2组间临床特征无差异。随访1年后FeNO组哮喘患儿ICS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3.85(7.45~20.23)vs.28.07(19.38~36.76),P=0.008],且FeNO组停药患儿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4)。结论:FeNO作为一种无创的检验手段,可以反映气道炎症情况,可作为指导哮喘儿童ICS剂量的监测指标之一。
- 莫运波周刚刘玉姣谭汉梅何晓玲彭哲余洁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呼出气一氧化氮肺功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 维生素D水平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究维生素D水平与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CMPA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8例、中度组27例和重度组5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收集婴幼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MPA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而重度组又显著低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MPA与血清牛奶蛋白总免疫球蛋白E(IgE)检查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喂养方式、生产方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牛奶蛋白总IgE为阳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人工喂养、剖宫产是CMP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MPA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且病情越严重,其水平越低,血清牛奶蛋白总IgE检查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喂养方式、生产方式是CMPA的危险因素。
- 周刚彭哲莫运波余洁刘玉姣
- 关键词:维生素D牛奶蛋白过敏25-羟基维生素D影响因素
- 木犀草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Luteolin)的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DNP-BSA-Ig E激发致敏的大鼠RBL-2H3细胞模型,分别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5、25μmol/L)Luteolin对RBL-2H3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Luteolin对RBL-2H3细胞分泌β-hexosa minidase(β-HEX)及细胞因子TNF-α影响;Flou-4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致敏的细胞模型,低浓度的Luteolin对RBL-2H3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Luteolin刺激RBL-2H3细胞后,对β-HEX和TNF-α的释放抑制作用呈线性相关,且细胞内Ca2+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Luteolin浓度的增加AKT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结论:Luteolin呈剂量依赖性抑制RBL-2H3肥大细胞脱颗粒,且通过调节细胞内Ca2+浓度与AKT活性参与其中。
- 余洁骆晓蓉
- 关键词:木犀草素肥大细胞脱颗粒
-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0 例患儿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月~14岁,平均年龄7.6岁。患儿多以心外症状为首发表现,早期延误诊断9例(45%)。16例患儿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3例同时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9例因呼吸衰竭予机械通气,3例因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反复阿斯发作于入院2 h内予以临时起搏器植入,其中1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予临时起博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6次(连续肾脏替代+血浆置换)得以存活。20例患儿中存活12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儿童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表现及辅查结果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早期应用大剂量IVIG和糖皮质激素,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临时心脏起搏支持以及血液净化等综合措施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 陈欧阳余洁谭忠友姜建渝
- 关键词:心肌炎暴发性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