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耳蜗
  • 2篇人工耳
  • 2篇人工耳蜗
  • 2篇耳聋
  • 1篇电极
  • 1篇电子耳蜗
  • 1篇多通道
  • 1篇音频
  • 1篇语音
  • 1篇语音处理
  • 1篇语音处理器
  • 1篇声学
  • 1篇声学特性
  • 1篇声音频率
  • 1篇生物相溶性
  • 1篇试验测量
  • 1篇外耳
  • 1篇外耳道
  • 1篇开放式鼓室成...
  • 1篇鼓室

机构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王正敏
  • 5篇李留英
  • 4篇范宝华
  • 3篇江晔
  • 1篇王胜资
  • 1篇潘世恺
  • 1篇迟放鲁
  • 1篇徐俊荣
  • 1篇沈义虎
  • 1篇高华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年份

  • 1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8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PCI型多通道程控耳蜗的定位谱实施
1997年
一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已植入由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研制的多通道程控耳蜗(SPCI)。术后经多次定位谱调试后已能建成语音识别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已植入SPCI型多通道程控耳蜗患者的定位谱实施情况,包括电极极阵刺激模式、各工作电极的阀值和舒适阀、响度平衡、语音刺激速率的确定。
王正敏范宝华江晔江晔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的外耳道声学特性被引量:21
1995年
为研究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乳突轮廓化)对外耳道共振特性的影响,用探头传声器测试系统测量术前、术后外耳道共振峰频率及振幅,结果发现60例(60侧)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术前耳道共振峰频率为2554±507Hz,术后为2608±474Hz,t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术前振幅为22.03±3.13dBSPL,术后为22.86±2.14dBSPL,增加了0.83dBSPL(P<0.05),说明标准的开放技术对外耳道共振特性影响不大,是符合外耳道声学原理的手术。
潘世恺王正敏江晔李留英
关键词:鼓室成形术声学外耳道
多道程控人工耳蜗
本实用新型属生活用品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多道程控人工耳蜗,由接收话筒、语音处理器、耦合器、接收刺激器与电极束组成,依据耳蜗螺旋体内不同部位神经元对声音频率响应不同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共振峰刺激形式,使分布在耳内多道电极...
王正敏范宝华李留英钱学俭
文献传递
多道程控人工耳蜗医学和工程的研究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观察语后聋患者植入多道程控人工耳蜗( S P C I型) 的疗效,使双耳全聋患者部分恢复听力和提高语音识别能力。方法 检测植入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语后聋的听阈和语音识别力。结果 3 例植入 S P C I的患者随访1 ~2 年余,能正确分辨各种环境声,能分清元音、辅音,对音调( 四声)有分辨能力。能完全分辨闭组词、句,开放组词为30 % ~34 % ,开放组句为45 % ~56 % 。结论  S P C I型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能部分恢复全聋患者的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
王正敏迟放鲁江晔沈义虎范宝华李留英
关键词:耳聋人工耳蜗
脉冲式电子耳蜗(附18例报道)被引量:1
1989年
应用脉冲式电子耳蜗植入术治疗耳聋18例,取得良好疗效。该仪器的基本构成如下:1.录声微型话筒。2.脉冲模拟式(脉冲式)语言编辑器按脉冲模拟形式分析信息。3.透皮发射线圈。4.植入耳后颅骨的接收线圈。5.植入耳蜗鼓阶内的电极。选择对象为术前戴强放助听器不能识别语言;耳蜗电图表明耳蜗已失功能并无严重骨化。采用后鼓室开放术,精磨面神经管,在面神经隐窝圆窗龛前0.1~0.2mm开小窗达到鼓阶。术后详尽的听力学试验表明平均听阈为55dB(SPL),不适阈高达100~120dB(SPL)。环境声识别开放式为10~40%,限定式为40~80%。本组手术未发生并发症。
王正敏范宝华李留英王胜资傅矢生徐俊荣高华
关键词:电子耳蜗耳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