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川
- 作品数:3 被引量:58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椎旁阻滞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5年
- 背景与目的围术期疼痛质量管理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优化围术期镇痛方法,进而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减轻甚至避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区域阻滞对肺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本研究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单纯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复合全麻组(GP)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PVB,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来判断,PVB起效后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静脉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分别于术后2 h、24 h和48 h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按压次数以及镇痛药用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样本,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糖链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的浓度。结果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20岁-70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 kg/m2-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级或II级。术后2 h,GP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13);术后24 h,GP组患者的VAS评分也明显低于G组(P=0.025);GP组术后24 h、48 h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G组(P值分别为0.021、0.026);GP组24 h、48 h PCIA泵的输注总量明显低于G组(P值分别为0.006、0.011)。术后24 h,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P>0.05);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前后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
- 陈冀衡张云霄黄川陈克能范梦颖范志毅
- 关键词:椎旁神经阻滞肺叶切除术肿瘤标志物
- 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2例。针药复合组(A组)32例,对照组(C组)32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中持续及术后3次(术后6 h、24 h、48 h)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术前、术后电刺激强度为引起感觉阈强度2-3倍即10-15 m A,术中麻醉期间刺激强度为30 m A,刺激部位是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30 min/次;C组也以相同的装置和时间点连接在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处但以较小电刺激强度4 m A进行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IA)。术后6 h、24 h、48 h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的用药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A组患者术后6 h、24 h、48 h镇痛泵用药量及术后6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有效按压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
- 张云霄陈冀衡万有王祥瑞范志毅黄川陈克能孔国华李晓曦
- 关键词:全身麻醉肺癌镇痛
- 术后30天死亡低估食管癌手术死亡率
- [目的]总结食管癌手术死亡率,比较术后30天死亡与术后90天死亡的差异,评估分别以术后30天死亡和术后90天死亡计算的食管癌手术死亡率在食管外科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0年1月~2012年12月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
- 黄川杨永波闫万璞戴亮康晓征陈克能
- 关键词:食管肿瘤术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