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腾蛟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6A相关lncRNA预测肺鳞癌患者预后和免疫反应分析
- 2023年
- 目的:旨于构建m6A相关lncRNA的肺鳞状细胞癌(LUSC)预后特征,并区分潜在的LUSC患者受益于免疫治疗。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RNA-seq和临床信息数据,提取30个m6A调控因子和LncRNAs表达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获得m6A相关的LncRNAs。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对m6A相关的预后lncRNA进行筛选,构建基于风险评分的模型,通过分层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进行验证。采用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观察风险组的功能。采用CIBERSORT分析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ICs),采用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IDE)预测免疫反应。结果:通过使用Lasso回归分析过滤的7个m6A相关lncRNAs建立预后特征。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危组总生存率低于低危组。独立预后分析显示,m6A相关lncRNA是LUSC的独立预后因素。在高低风险组之间存在不同的浸润性免疫细胞和信号通路。高危组的TIDE评分高于低危组,肿瘤突变负担较低,说明高危组可能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较差。结论:在本研究中建立的m6A相关lncRNA的预后特征可作为预测LUS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子。
- 毛宇泽杨成鹏姜腾蛟骆鹏朱晓峰
-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肺鳞状细胞癌预后免疫反应
- SLC及其受体CCR7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χ^(2)=7.292,15.125;均P<0.01)。结论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 裴艳志聂美楠姜腾蛟王晓强李春磊路通朱晓峰邹志田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趋化因子受体7淋巴结微转移
- CircRNAs生物化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 2022年
-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标记物无法实现此理想,为顺应新时代医疗的迅速发展并解决癌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需要我们积极寻找一种新生标志物。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是通过非经典剪接方式将5′和3′末端连接在一起的闭合环状共价RNA结构,有直接反向剪接模型和套索驱动环化模型,不易被RNA酶降解,具有高度保守性和组织特异性。最近的研究表明,CircRNAs参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疾病的转归,尤其是在某些肿瘤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一环,可能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液体活检是一种使用人体体液作为样本的检测方法,可以预知和监视人类疾病的法生、发展及预后,而CircRNs作为一种新兴生物标志物在液体活检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环。目前CircRNA数据库中数据不断完善,表达通路、表达分布已趋于明朗,其有望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 郝玉魁裴艳志姜腾蛟杨成鹏王晓强朱晓峰
- 关键词:肺癌生物标志物非小细胞肺癌
- 前上纵隔胸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前上纵隔胸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前上纵隔胸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胸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为罕见,当肿瘤增长后常会出现压迫症状,可能引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严重可发生瘤体破裂造成出血。结论:在进行VATS纵隔肿瘤切除术时,应小心游离,尤其注意是否有供应肿物的滋养血管,防止术中损伤出血,出院后也需定期前来复诊。
- 裴艳志赵洋邹志田聂美楠乔峰姜腾蛟王晓强朱晓峰
- 关键词:胸腺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学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SLC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肿瘤表面自分泌趋化因子受体7(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2010-01-01~2015-01-01共60例行肺癌根治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标本,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行放疗及化疗治疗,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正常肺组织(对照组1)及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淋巴结组织(对照组2)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织中SLC及CCR7的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SLC mRNA及CCR7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相关分析SLC及其受体CCR7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两组对照组的SLC、CCR7的表达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SLC mRNA及CCR7 mRNA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认为SLC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P<0.05);但是与SLC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SLC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为高表达,这种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 裴艳志聂美楠姜腾蛟王晓强李春磊路通朱晓峰邹志田
- 关键词: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淋巴结微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