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 作品数:21 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岩性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KT-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随着勘探的深入,面临的难题是碳酸盐岩薄储层预测。从KT-Ⅱ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入手,还原当时碳酸盐岩沉积背景,厘清储层的分布规律。KT-Ⅱ层由下至上可划分为SQ1、SQ2、SQ3三个三级层序,根据高频层序地震精细解释,分别采用地震层位拉平法、地层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恢复了SQ1—SQ3沉积前的古地貌。SQ1滩体主要围绕SQ1沉积前的坡折带进行沉积,局部沉积厚度较大;SQ2滩体主要分布于低势区与高势区之间的斜坡带,呈连片的趋势,越往高势区储层越发育;SQ3滩体主要沉积于两条走滑断层之间的斜坡带。
- 王燕琨王震梁爽盛善波臧真霞
- 关键词:滨里海盆地碳酸盐岩
- 滨里海盆地D-Ⅰ、Ⅱ区块石炭系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与沉积相演化被引量:2
- 2022年
-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的D-Ⅰ、Ⅱ区块石炭系盐下KT-Ⅱ及KT-Ⅰ油层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勘探重点,开展该储层段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研究,可以指导该新区的下一步勘探。利用薄片、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KT-Ⅱ及KT-Ⅰ油层组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相演化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岩石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研究,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台地前缘斜坡4种沉积相。(2)KT-Ⅱ及KT-Ⅰ油层组沉积相带平面上均为北东-南西向展布,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发生相变,由开阔台地(或局限台地)相变为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东西两边分别发育台地边缘及台地前缘斜坡。(3)建立了KT-Ⅱ及KT-Ⅰ油层组碳酸盐台地-台地前缘斜坡沉积模式。KT-Ⅰ油层组发育开阔台地,局部发育局限台地,其中分别发育开阔台地台内滩和局限台地台内滩;KT-Ⅱ油层组发育开阔台地,其中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内滩。(4)研究区石炭系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浅海陆棚、碳酸盐孤立台地-台地前缘斜坡、浅海陆棚、碳酸盐孤立台地-台地前缘斜坡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沉积特征研究,厘清了研究区KT-Ⅱ及KT-Ⅰ油层组的沉积模式、沉积相展布特征,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 王雪柯王震王燕琨尹继全郑俊章王琦峰
- 关键词:碳酸盐岩沉积相石炭系滨里海盆地
- 滨里海盆地盐下构造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滨里海盆地在二叠系发育巨厚盐丘,由于高速盐岩厚度的剧烈变化导致盐下地震资料成像困难、构造形态畸变等。如何消除盐丘速度的影响,恢复盐下的真实构造形态是该区油气勘探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攻关研究,在解决静校正、盐下振幅恢复等叠前保真的基础上,采用浮动基准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对高陡构造准确成像,通过对盐体及盐下构造的精细刻画和层速度反演建立层位—速度模型,最后利用叠前深度逆时偏移的方法对盐下构造进行准确成像和构造恢复,形成了一套针对盐下构造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并在滨里海含盐盆地得到了应用。
- 杨勤林王彦春张静刘文卿王震
- 关键词:滨里海盆地盐丘盐下构造处理解释一体化
- 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开发效果差的原因
- 2014年
- 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见水前产液稳定,含水低,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油藏自然递减快;地层压力低。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沙丘5井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Swi)、残余油饱和度(Soi)偏高、含油饱和度(So)和可动油饱和度(SOmov)偏低。
- 王震李文波邢焜王菁
- 关键词:沙南油田束缚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
- 低幅构造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24年
- 针对滨里海盆地东缘阿克若尔构造带低幅度构造识别的问题,开发基于反演层速度法和构造趋势面拟合法的低幅构造识别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局部发育速度异常体、速度变化快、斜坡区目的层埋藏深度大且圈闭幅度小的情况;优选构造解释层位趋势和单井速度约束下的层速度反演的方法建立研究区速度模型,对地震层位进行标定,克服了常规层速度反演方法横向连续性的限制,对复杂地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构造趋势面拟合法对研究区低幅构造进行有效识别,克服了因构造幅度低、同相轴平直并且变化幅度小而难以识别的问题,对滨里海东缘深度域构造图进行构造趋势面拟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王震计智锋张艺琼王雪柯林雅平孔令洪蒋黎张孝珍
- 关键词:反演
-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被引量:3
- 2023年
- 根据地震、钻井及薄片等资料,采用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下一步风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可分为灰岩类、云岩类、云灰岩/灰云岩类、硅化硅质岩类等,储层孔隙度为4%~12%,渗透率通常小于1 mD,属于低—中孔、低渗孔洞-孔隙型储层。②研究区阿克若尔构造带主要发育岩性油气藏,无统一油水界面,油层呈薄层状分散分布,对比性和连续性均较差,优质储层多为高频三级层序旋回中上部的高生长率滩体及不整合面附近的岩溶储层。③采用基于层位-测井约束的初始模型的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预测碳酸盐岩薄储层,可更清晰地呈现KT-Ⅰ和KT-Ⅱ油层组储层的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KT-Ⅱ油层组顶部的G1和G4小层。
- 王雪柯王震计智锋尹微姜仁侯珏张艺琼
- 关键词:岩溶储层成藏规律岩性油气藏石炭系滨里海盆地
-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下石炭统纬宪阶油气成藏特征
- 滨里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东缘中区块下石炭统纬宪阶研究甚少。盆地东缘中区块多口井钻遇深层下石炭统纬宪阶,但均未获工业油流,油气成藏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岩心镜下薄片、测井几地震等资料研究基础上,充分解剖周边已发现油气藏。
- 梁爽郑俊章尹继全王燕琨王震
- 关键词:滨里海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
-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下石炭统维宪阶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
- 梁爽郑俊章尹继全王燕琨王震
- 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1
- 2013年
-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坳陷4个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圈闭及其油气运聚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构造作用影响,2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位置受当时盆地古构造形态的控制,主要沿盆地边缘、生物礁隆起附近分布,而碳酸盐岩台地上发育的优质储层是滨里海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作用也控制了盐下背斜、生物礁和盐上盐构造相关圈闭的发育,断层、不整合面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
- 梁爽王燕琨金树堂王震郑俊章
- 关键词:油气藏滨里海盆地
- 不同赋存状态油裂解条件及油裂解型气源灶的正演和反演研究被引量:20
- 2006年
- 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特殊的气源灶,是优质生烃母质在成气过程中派生出的。烃源岩生成的油主要有3种赋存形式:源内分散状液态烃、源外分散状液态烃和源外富集型液态烃。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的数量及分配比例受内因和外因多种因素控制,就排油率而言,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62%和10.6%的泥岩、灰岩和油页岩,最大排油率分别为45%、55%和80%。原油与不同介质配样的生气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介质条件下甲烷的生成活化能分布有差异,碳酸盐岩对油裂解条件影响最大,可大大降低其活化能,导致原油裂解热学条件降低,体现为油裂解温度的降低;泥岩次之,砂岩影响最小。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油的催化裂解作用依次减弱,不同介质条件下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纯原油1.5%~3.8%;碳酸盐岩中的分散原油1.2%~3.2%;泥岩中的分散原油1.3%~3.4%;砂岩中的分散原油1.4%~3.6%。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中间体,可以直观看到的是原生气源灶和由此形成的气藏,而对油裂解型气源灶的赋存形式、分布范围、成气数量和储量规模等问题,只能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研究去确定且相互映证。正演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为例,原始生油量2232.24×108t,剩余油量806.21×108t,油裂解气量106.95×1012m3。反演研究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中油裂解气为例,圈定的古油藏面积约735km2,古油藏原油数量45×108t,油裂解气量及油裂解气资源量分别为2.72×1012m3和1.36×1012m3。
- 赵文智王兆云王红军汪泽成张水昌王震张庆春
- 关键词:正演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