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军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外科
  • 2篇神经外科重症
  • 2篇内压
  • 2篇重症
  • 2篇外科
  • 2篇外科重症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压
  • 2篇护理
  • 1篇导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夹
  • 1篇动脉瘤夹闭
  • 1篇动脉瘤夹闭术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预后
  • 1篇置入中心静脉...
  • 1篇入路

机构

  • 6篇双流县第一人...

作者

  • 6篇雷军
  • 4篇王飚
  • 3篇胡静
  • 1篇苟永胜
  • 1篇孙婷婷
  • 1篇谢锐锋
  • 1篇陶勇
  • 1篇周智
  • 1篇王婷

传媒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外医疗
  • 1篇2015临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PICC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2011年
目的探讨PICC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科92例重症患者中应用PICC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92例患者(含高血压脑出血42例,重型颅脑损伤50例)中,穿刺部位渗血8例,穿刺点感染5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10例,导管部分脱出2例,意外拔管1例。导管维持时间最长180d,最短10d(患者自动出院)。结论 PICC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保证了输液安全,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静雷军
关键词:PICC神经外科重症护理
额下外侧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2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经额下外侧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0例,均通过额下外侧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观察手术效果、预后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一次性满意夹闭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I级10例,II级8例,III级2例,无死亡及重度致残病例,其中3例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12月,按GOS预后评分,其中5分18例,4分2例;1例术后6月仍表现为缄默状态,2例有短期记忆力下降表现。结论经额下外侧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操作较简单、手术创伤较小,可临床上推广应用。
周智王飚雷军王婷黄弋洋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结果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结论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胡静雷军王飚苟永胜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护理
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入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入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雷军王飚谢锐锋李舜元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
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在侧脑室外引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用于侧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需脑室钻孔引流手术而不能配合局麻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辅以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丙泊酚,观察三组用药前、用药后、术中最高、最低SB...
孙婷婷陶勇雷军
关键词:咪达唑仑丙泊酚侧脑室外引流
颅内压监护在额叶脑挫裂伤中应用的临床体会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分析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施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对4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采用穿刺置管法行脑室额角或附近ICP监护,使用美国强生-REF-8266型监护仪进行4~9d连续监测;常规进行脱水、止血、亚低温等治疗,同时监测有创血压了解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结合头颅CT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在48例患者中有8例ICP<2.67Kpa,保守治疗愈后良好;ICP2.67~5.33Kpa的患者为27例;监护治疗中出现13例ICP>5.33Kpa或ICP进行性增高,再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病灶明显增大等行手术治疗,有20例愈后良好,5例中重残,2例死亡。持续性ICP≥5.33Kpa的患者13例全部急诊手术,有6例愈后较良好,5例重残,2例死亡。结论 ICP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变化,ICP亦能较准确反映脑灌注压(CPP),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放宽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率及残障率。
王飚胡静雷军
关键词:脑挫裂伤颅内压监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