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明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实验性增强法在肝脏CT动态增强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本研究比较了试验性增强法与常规增强法在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试验性增强法在肝脏CT动态增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5倒接受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第一组203人次按常规方法行CT动态增强(在静脉开始注射造影剂后14~18s进行动脉期扫描),第二组222人次接受试验性增强法CT动态增强检查。比较、分析两组增强结果。结果第一组57.1%(116/203)的病例获得了最佳的肝动脉期图像,第二组87.4%(194/222)的病例获得了最佳的肝动脉期图像。统计学分析两组肝动脉期图像质量优良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性增强法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动脉期的显示优于常规CT动态增强检查法。
- 彭森程伟光周德明张婷林建勤
- 关键词:CT肝动脉期
- 综合改良法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常规法与综合改良法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显示率,分析常规法下肢深静脉造影时显影不良的原因,探讨综合改良法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常规法下肢深静脉造影结果深静脉显影不良的原因。对47例患者采用了综合改良法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比分析常规法与综合改良法下肢深静脉造影的深静脉显示率。结果造影结果显示,常规单纯束扎法进行顺行造影中,深静脉显示率为60.76%;髂静脉图像优质率为37.97%;在综合改良法顺行造影中,深静脉显示率为86%,髂静脉图像优质率为64%;两种方法造影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多种改良法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有助于下肢深静脉显示。
- 彭森林建勤程伟光周德明王广卢小华
- 关键词:顺行静脉造影下肢深静脉
- 中国人乳突管(道)的螺旋CT观测
- 2012年
- 目的:探讨乳突管(道)在中国人中的检出率及其CT解剖特点。方法:收集了1074例颞骨CT资料,在横断位及三维重建图上观察乳突管(道)的检出率、长度、直径、形态及其在颅板的开口情况。结果:1074例中有880例出现乳突管(道),检出率81.94%。男性乳突管(道)检出率80.94%(497/614),女性乳突管(道)检出率83.26%(383/4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8侧乳突中1437侧出现乳突管(道),检出率66.90%。右侧乳突管(道)检出率70.11%(753/1074),左侧乳突管(道)检出率63.69%(684/1074),右侧高于左侧(P〈0.05)。在CT图片上(横断位和/或三维重建图)观察,乳突管(道)可呈现5种不同的形态:单管型、盲管型、“Y”字型、浅凹或凹槽型、双管型。结论:中国人乳突管(道)检出率较高。乳突区CT检查能有效显示乳突孔及乳突管(道),并能显示乳突管(道)的不同形态和开口位置,为该区手术入路或开窗暴露提供准确、直观的术前评估。
- 林建勤王广周德明程伟光钟瑞平李元
- 关键词:乳突孔颞骨CT中国人
-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用以指导临床对于肺栓塞的诊断以及提高诊断肺栓塞的准确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率。方法:选择16层螺旋CT机对我院2010-2012年度40名肺栓塞患者进行扫描,扫描时间限定为患者1次屏气期间。扫描区域从患者肺尖部开始到膈水平位置为止,首先开始常规扫描,然后实施增强扫描。结果:40名肺动脉栓塞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后发现10例不规则片状实变,5例不规则的锲形变,2例磨玻璃样影,10例胸腔积液和15例局部胸膜加厚,3例马赛克征象,2例肺动脉高压。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应用广泛,对肺栓塞患者扫描除了可以确定患者的肺动脉内是否具有栓子,又能够诊断出患者存在栓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是否存在梗死和栓塞范围,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根据,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冯瑞枝周德明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