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小芹

作品数:14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巴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4篇2型糖尿
  • 4篇2型糖尿病
  • 3篇血清
  • 2篇蛋白
  • 2篇血糖
  • 2篇铁蛋白
  • 2篇老年
  • 2篇昏迷
  • 1篇低血糖
  • 1篇低血糖昏迷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并发症
  • 1篇血清铁
  • 1篇血清铁蛋白

机构

  • 14篇巴中市中心医...

作者

  • 14篇熊小芹
  • 7篇马丁
  • 6篇罗光涛
  • 6篇石亚军
  • 4篇马昌军
  • 1篇张瑞
  • 1篇熊伟
  • 1篇马丁
  • 1篇曾勇

传媒

  • 3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实用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变化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影响评价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药利拉鲁肽浓度与其不良反应相关性,确定最佳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利拉鲁肽药物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用药过程中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治疗时间1年,根据血糖临床控制疗效标准确定显效、有效及无效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不良反应及相关因子指标;ROC曲线分析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最佳血药利拉鲁肽的浓度。结果:HPLC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色谱图基线平稳,回归方程线性良好;显效患者42例,有效患者25例,无效患者13例,3组患者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分别为116.40,102.58,82.33 ng·mL^(-1),显效组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最高,有效组次之,无效组最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分成A组(<100 ng·mL^(-1))、B组(100~120 ng·mL^(-1))、C组(120~140 ng·mL^(-1))及D组(>140 ng·mL^(-1))4个浓度区间;当高于120 ng·mL^(-1)时,易发生低血糖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对FPG、PBG、HbA1c、TC、TG、LDL-C、ALT、Cr、AIP、IMT厚度、sICAM-1、sVCAM-1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影响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利拉鲁肽最佳浓度为108.44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调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利拉鲁肽浓度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毛爱珺冯潇宇马丁熊小芹王瀚宇
关键词: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药动学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a-miR-30c-5p水平表达对微血管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人微小核糖核酸(homo sapiensmicroRNA,hsa-miR)-30c-5p表达对微血管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9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205例为糖尿病组,并根据患者微血管并发症情况将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并发组(n=124)和未并发组(n=81),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5例为对照组,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受试者血清hsa-miR-30c-5p表达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微血管并发症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预测血清hsa-miR-30c-5p表达对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价值。结果并发组、未并发组的血清hsa-miR-30c-5p表达分别为0.58±0.06,0.72±0.08,均低于对照组(0.89±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38,7.079,均P=0.001);并发组低于未并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289,P=0.001)。糖尿病病程[OR(95%CI):3.873(2.976~4.770)]、尿酸[OR(95%CI):2.125(1.211~3.040)]、糖化血红蛋白[OR(95%CI):2.680(1.745~3.616)]均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OR(95%CI):0.491(0.135~0.846)]、血清hsa-miR-30c-5p[OR(95%CI):0.532(0.146~0.817)]均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hsa-miR-30c-5p表达预测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81.45%,85.19%,0.802(0.741~0.854)。结论T2DM患者血清hsa-miR-30c-5p表达异常降低,且血清hsa-miR-30c-5p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对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熊小芹冯潇宇毛爱珺马丁石亚军
关键词: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益生菌联合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F-κB及肾脏脂体比、脂肪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核因子-κB(NF-κB)、肾脏脂体比、脂肪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清洁级雄性C57/BL大鼠,造模成功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分别为模型组、A组(益生菌)、B组(益生菌+运动A强度)、C组(益生菌+B强度)、D组(益生菌+C强度)。A组、B组、C组、D组每日灌胃嗜酸乳杆菌1 mL(益生菌数量为1×10^(9) CFU/mL),B组、C组、D组都给予跑台有氧运动训练,分别按10、20、40 m/min速度进行跑台训练,每天训练1 h。五组大鼠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比较五组大鼠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水平、肾脏脂肪量和脂体比、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DNF、NF-κB水平。结果:治疗4、8周,A组、B组、C组、D组的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且D组均低于A组、B组、C组,C组均低于B组、A组,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A组、B组、C组、D组的肾脏脂肪量和脂体比、血清IL-1β、TNF-α含量、腓肠肌BDNF与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且D组均低于A组、B组、C组,C组均低于B组、A组,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在2型糖尿病大鼠中应用,能抑制腓肠肌BDNF与NF-κB蛋白的表达,还可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大鼠的血糖与肾脏脂体比、脂肪量。
马丁卢富琨熊小芹马昌军
关键词:益生菌有氧运动2型糖尿病腓肠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讨论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50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丙硫氧嘧啶)与研究组(甲巯咪唑),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甲状腺功能、肝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5)。治疗后,研究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4.36±1.92)mU/L高于对照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21±0.05)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9.13±1.10)pmol/L、游离甲状腺素水平(15.05±1.23)pmol/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6、4.850、3.067、5.205,P<0.05)。治疗后,研究组谷丙转氨酶(35.39±2.18)U/L、谷草转氨酶(32.38±3.19)U/L、碱性磷酸酶(110.56±2.84)U/L、总胆红素(10.46±2.35)μmol/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1、5.715、5.140、2.172,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5)。结论相较于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病症疗效较高,更利于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减轻药效治疗不良反应。
熊小芹罗光涛石亚军
关键词: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甲亢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与MELD评分值的相关性
2016年
将我院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进行MELD评分与HOMA-IR等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硬化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blood insulin,FINS)、HOM A-IR、M ELD评分值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HOMA-IR与M ELD评分值呈正相关;ISI与M ELD评分值呈负相关。结论:联合使用M ELD评分、HOM A-IR、ISI指标,能更好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病进程,从而更好指导临床的治疗。
熊小芹罗光涛石亚军马丁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指数慢性乙型肝炎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3例的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3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老年人占69.6%,临床好转13例,死亡8例自动放弃2例,病死率34.8%,首诊误诊率47.9%,感染占诱因的60.9%。结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好发于老年人,极易误诊,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早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诱因和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马昌军毛爱珺熊小芹卢富琨熊伟冯潇宇张瑞罗光涛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误诊率病死率肺部感染
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自噬活性参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自噬活性参与桥本甲状腺炎(HT)的发病机制的动物实验。方法将30只NOD.H-2h4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HT组,各15只。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小鼠中甲状腺炎的发生情况。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2组小鼠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3、IL-1β和干扰素-γ(IFN-γ)的mRNA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LC3-II和Beclin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中活性氧(ROS)的积累。通过免疫组化分析AKT/mTOR/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单核细胞的浸润程度为(1.75±0.25)分,高于对照组[(0.67±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IL-23、IL-1β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37±0.42、3.04±0.71、2.85±0.35,均高于对照组(1.26±0.14、1.15±0.16、1.09±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LC3-Ⅱ和Beclin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5±0.18、1.17±0.15,均低于对照组(2.07±0.34、2.59±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0.34、2.74±0.46、2.51±0.38,均高于对照组(1.18±0.15、1.32±0.17、1.08±0.09),Bcl-2蛋白表达水平(1.07±0.12)低于对照组(2.14±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滤泡细胞中阳性细胞占比、免疫荧光强度值分别为(62.79±10.47)%、43.18±7.26,均高于对照组[(12.56±3.15)%、16.72±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AKT、mTOR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34±0.41、2.15±0.38、2.09±0.21,均高于对照组(1.15±0.10、1.23±0.14、1.08±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T发病机制中,炎症细胞因子IL-23、IL-1β和IFN-γ通过AKT/mTOR/NF-κB信号通路诱导甲状腺滤泡细胞自噬激活,这会导�
马丁马昌军卢富琨熊小芹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滤泡细胞自噬活性氧炎症
肌电图参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铁蛋白、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研究肌电图参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巴中市中心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1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DPN组和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测定SF、氧化应激指标含量,采集外周血并测定氧化应激分子表达量,通过肌电图仪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DPN组患者血清中SF含量高于对照组;DPN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血清中Trx、SOD、GSH-Px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Keap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SF的含量呈负相关,血清中MDA、Txnip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HO-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SF的含量呈正相关;DPN组患者血清中Trx、SOD、GSH-Px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Keap1的mRNA表达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血清中MDA、Txnip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HO-1的mRNA表达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SF升高能够通过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来造成肌电图参数改变、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曾勇马昌军熊小芹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清铁蛋白肌电图神经传导功能氧化应激反应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 04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8例合并有社区获得性肺炎,分离出病原菌102株,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61.76%,分离率在前四位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应将胸部X线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合理控制血糖,并配合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熊小芹罗光涛石亚军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
低血糖昏迷85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低血糖昏迷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住院的85例低血糖昏迷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昏迷,占81.18%(69/85),以中老年发病率高,60岁以上占68.24%(58/85),非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占18.82%(16/85)。结论:加强糖尿病的饮食教育及合理用药对低血糖预防至关重要。建议将血糖监测作为昏迷患者常规检查项目,将胰岛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非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以助于快速、准确诊断。
熊小芹罗光涛
关键词:低血糖昏迷糖尿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