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桂曙光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折
  • 4篇腰椎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疗效
  • 3篇脊柱
  • 2篇腰痛
  • 2篇前路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临床疗效
  • 2篇内固定
  • 2篇固定术
  • 2篇钢板
  • 1篇新型脊柱外固...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骨折
  • 1篇胸腰段脊柱
  • 1篇胸腰段脊柱骨...
  • 1篇胸腰椎

机构

  • 10篇攀枝花市第二...
  • 3篇甘肃省中医院
  • 1篇攀枝花市第二...

作者

  • 11篇桂曙光
  • 6篇李德彬
  • 5篇刘安平
  • 4篇袁凌伟
  • 4篇王建
  • 3篇王勇
  • 2篇胡小东
  • 2篇杨忠义
  • 1篇陈杰妮
  • 1篇郭洪章
  • 1篇李得彬
  • 1篇胡晓东
  • 1篇王建
  • 1篇胡小东

传媒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攀枝花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age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2015年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2013年6月应用椎间cage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1-67岁,平均48岁。其中Ⅰ度滑脱14例,Ⅱ度滑脱7例,Ⅲ度滑脱1例。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3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所有滑脱基本复位,融合率100%,椎体间高度恢复,症状明显改善, cage位置正常,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及断裂。根据邹德威等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5.46%。结论:采用cage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好、安全,椎间融合率高,内固定物无断裂、松动,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桂曙光袁凌伟李得彬王建胡小东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CAGE椎弓根螺钉
可调式脊柱固定架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截瘫临床运用研究
2001年
脊柱骨折脱位截瘫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严重损伤性疾患,伤残率高,伤者痛苦,既往的后路手术多使伤椎复位不良,残留畸形及功能障碍。近10年间开发的椎管前路减压椎体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方法好,但技术复杂,麻醉条件要求高,手术创伤大,医疗费用高,还不能同时探查处理脊髓病变。为找到一种更好的治疗脊柱骨折脱位截瘫的新方法,使伤者恢复快,又减轻伤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于1992年率先引进黔南振华医疗器械厂研制生产的可调式脊柱固定架并开展可调架治疗胸腰脊柱骨折脱位截瘫的临床运用研究。情况如下:
龙仕贤桂曙光胡晓东杨忠义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脊柱骨折椎弓根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果,了解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回顾分析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及ODI评分。结果:96%的患者疼痛得以有效改善,88%的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SF-36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是有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李德彬袁凌伟桂曙光王勇刘安平王建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亚甲蓝椎间盘源性腰痛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21例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的三踝骨折。方法 本组 2 1例中 ,18例外踝行钢板固定 ,内、后踝用松质骨踝钉固定 ,3例全部用松质骨螺钉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经 8~ 2 2个月 (平均 12 5个月 )随访 ,优 16例( 76 2 % ) ,良 4例 ( 19 0 % ) ,差 1例 ( 4 8% )。结论 对三踝有移位的骨折应尽早手术内固定 ,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是治疗的关键。
桂曙光
关键词:三踝骨折固定术
前路手术治疗腰椎椎体爆裂骨折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经髂骨开窗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L4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5月,应用前路髂骨开窗、Z-plate脊柱前路钢板结合椎体间植骨治疗L4椎体爆裂骨折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4~46岁,平均29.3岁。均为L4椎体爆裂骨折,按Denis分型:A型3例,B型5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1例;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括约肌功能障碍。受伤至手术时间8h~11d。术前L4椎体前缘高度为(13.8±2.3)mm,伤椎Cobb角为(13.2±2.5)°,椎管矢状径为(10.6±3.5)mm。术中植骨量(7.5±1.3)cm3。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42±25)min,术中失血量(436±39)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术后短期取骨区轻度疼痛,未予特殊处理,无其他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52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1周复查X线片和CT示,8例减压均较彻底,椎体前缘高度恢复为(32.5±2.6)mm,伤椎Cobb角为(6.8±3.7)°,椎管矢状径为(19.8±5.1)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末次随访植骨块位置良好,所有植骨均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现象。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C级恢复至D级1例,D级恢复至E级3例,余术后均无变化。术前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恢复正常,1例好转。结论经髂骨开窗前路手术治疗L4椎体爆裂骨折术中操作简便、椎管减压彻底,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杨忠义郭洪章桂曙光王家干马信文
关键词: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前路手术
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与腰椎前凸重建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124例因退行性病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随访有下腰痛的患者共32例作为观察组,无下腰痛的患者共9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三者之间关系。【结果】两组术前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三项指标与术后6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呈负相关(r=0.702、0.682,P〈0.05)。【结论】退行性病变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下腰痛和腰椎功能障碍与腰椎前凸角丢失有关,应尽量矫正腰椎前凸角。
桂曙光李德彬刘安平胡小东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腰痛脊柱前凸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共纳入10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措施;B组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观察与测量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达B级以上,C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级及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德彬袁凌伟桂曙光王勇刘安平王建
关键词:脊柱外固定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手术患者,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30例新鲜骨折,对比PKP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nlog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纠正程度。结果:60例患者68个椎体经过PKP治疗后,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KP手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行,可靠,安全,长期效果好。
李德彬袁凌伟桂曙光王勇刘安平王建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
锁定钢板与伽马钉三代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伽马钉三代(Gamma3)治疗时,可能使骨折块分离,难于固定小转子使稳定性差,易出现髋内翻畸形,则较难支撑及满意复位。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Gamma3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1纳入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Gamma3内固定(n=32)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n=32)进行治疗,通过X射线正、侧位片评估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对股骨转子内翻角、股骨转子内侧后倾角进行生物力学测试。2选取形态、大小近似的8对股骨标本,随机分为Gamma3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n=4),分别采用Gamma3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轴向压缩试验和破坏试验后描绘载荷-位移曲线,采用扭转试验计算最大屈服载荷值。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Gamma3内固定组(P<0.05)。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评定结果优于Gamma3内固定组(P<0.05)。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股骨标本轴向刚度及各扭转角相应扭矩均小于Gamma3组(P<0.05)。说明在固定合并大转子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更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
桂曙光李德彬刘安平胡小东
关键词:股骨生物力学植入物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6年2月行ACDF术的133例颈椎病患者,随访30~50个月。依据术后发生ASD与否,将患者设为ASD组(40例)与非ASD组(93例)。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以及手术前后弧弦距、椎间撑开高度等影像资料。经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术后A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SD组与非ASD组年龄、术后弧弦距、椎间撑开高度、术后椎体边缘与钢板距离、融合节段数、术后融合节段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03)、术后弧弦距(OR=1.981)、椎间撑开高度(OR=2.321)、术后椎体边缘与钢板距离(OR=2.201)、融合节段数(OR=1.875)是颈椎病ACDF后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椎病ACDF后ASD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后弧弦距、椎间撑开高度、术后椎体边缘与钢板距离、融合节段数均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王建陈杰妮李德彬桂曙光曹利芸冷娜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