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海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综合征
  • 5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3篇血管
  • 3篇老年
  • 2篇蛋白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症
  • 2篇预后
  • 2篇造影
  • 2篇数字减影
  • 2篇酸血症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基底
  • 2篇基底动脉
  • 2篇基底动脉尖

机构

  • 9篇北京市顺义区...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4篇于海华
  • 8篇冯凯
  • 4篇王丹
  • 2篇王剑新
  • 2篇马文平
  • 2篇王继存
  • 1篇吴亚琨
  • 1篇艾青
  • 1篇王拥军
  • 1篇王伊龙
  • 1篇直玉秋
  • 1篇张星虎
  • 1篇张玉霜
  • 1篇张梅
  • 1篇王会

传媒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广西医学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于海华直玉秋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顶端临床综合征血循环障碍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
MRI、MRA及DS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MRI、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4-2007年收治的20例Moyamoya病患者临床表现及MRI、MRA、DSA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MRI检查显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其中脑梗死10例、脑出血6例、脑萎缩2例、脑软化4例,基底节区发现血管流空现象11例。MRA(20例)及DSA(9例)检查结果均显示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DSA检查可清晰显示脑底明显增多的异常血管网,并可清晰显示侧支循环吻合支。结论MRI结合MRA可准确诊断Moyamoya病,且具无创、经济、实用等特点;DSA在显示烟雾血管、侧支循环等方面优于MRA,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行DSA检查。
于海华吴亚琨冯凯
关键词:MOYAMOYA病MRI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kinsonism,V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VP患者76例(VP组)以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92例(PD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VP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VP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认知功能障碍、锥体束征、小便失禁、LDL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PD组,静止性震颤、嗅觉减退及睡眠障碍比例明显低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46,95%CI:1.010~1.298,P=0.008)、高血压(OR=7.012,95%CI:1.092~30.201,P=0.035)、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OR=11.030,95%CI:3.560~70.542,P=0.002)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802,95%CI:1.200~2.780,P=0.004)是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P患者在临床上常合并锥体束征、认知功能障碍及小便失禁,而静止性震颤、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较少合并;老年、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VP的相关影响因素。
王丹于海华冯凯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高脂血症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张玉霜于海华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像学预后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AAD患者63例,将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1例作为合并组,未出现合并症的52例患者作为AAD组,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组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 AAD组年龄低于合并组[(60.79±9.55)岁vs(61.0±7.93)岁,P<0.05]。合并组血压降低和双上肢血压不等较AAD组高,血压正常比例较AAD组低,D-二聚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较AA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病死率较AA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vs75.0%,P<0.01)。结论 AAD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偏高,血压变化更显著,且病死率更高,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AAD并发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于海华冯凯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脑梗死C反应蛋白质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小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预后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小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确诊的老年TIA和小卒中患者115例,分为非认知障碍组55例及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CIND)组60例,随访1、3及6个月,比较患者临床特点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预后。结果 VCIND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非认知障碍组明显升高[(23.38±3.31)μmol/L vs(17.21±2.10)μmol/L,P<0.01]。非认知障碍组MoCA总分(27.46±1.21)分,VCIND组MoCA总分(22.12±2.0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ND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语言复述、抽象能力评分低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P<0.01)。VCIND组1、3及6个月随访时,认知改善率分别为8.3%、33.3%和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IA和小卒中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语言复述、抽象能力方面,且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认知损害会有所改善。
于海华冯凯
关键词:卒中预后
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脂水平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比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脂有无差异。方法收集我科急性脑梗塞患者21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113例,记录其血脂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塞组患者较急性脑出血组患者TG为高(P<0.05),其余血脂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脂指标中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与主要病因不同有关。
王丹于海华冯凯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血脂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67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O)53例,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CE)12例;按梗死灶体积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组30例,中梗死灶组49例,小梗死灶组53例。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hs-CRP及IL-6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为(3.75±0.92)mg/L,IL-6水平为(38.44±11.7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0.60)mg/L及(6.63±1.15)pg/ml(P均<0.001);心源性栓塞型组hs-CRP及IL-6水平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P均<0.05);大梗死灶组hs-CRP及IL-6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脑梗死分型有关。
王继存王剑新马文平于海华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房颤组),收集同期不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4例(非房颤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现状。结果房颤组在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下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营养障碍、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脑疝、死亡及出院后90d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和预后良好比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房颤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慢性心力衰竭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R=5.206,95%CI:2.906~9.040,P=0.016)、慢性心力衰竭(OR=15.026,95%CI:7.460~30.020,P=0.003)、冠心病(OR=8.920,95%CI:4.200~12.906,P=0.030)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2.020,95%CI:0.406~1.020,P=0.042)是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抗凝治疗比例明显低于抗血小板治疗(25.3%vs 74.7%,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高龄老年、女性为主,意识障碍为主要首发症状,脑梗死病灶多发、面积偏大且出血转化较多,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为显著的危险因素,抗凝现状有所改善,新型抗凝药物选择较多。
王丹于海华冯凯
关键词:心房颤动卒中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药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血管内支架治疗被引量:1
2009年
张梅冯凯于海华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