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内镜粘膜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6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LSTs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SD组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每组各31例。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处理。围术期相关指标、炎性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SD组手术时间较EMR组显著增加,而ESD组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优于EMR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 C反映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增高,且ESD组三项水平均显著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23个月,累积无病生存率:EMR组患者为80.6%,ESD组患者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LSTs是安全有效的,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手术风险,而且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并提高了患者的预后。
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两孔法40例患者,三孔法50例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数据用SPSS20.0进行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采用t检验;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且以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并发症发生。两孔法手术时间(41±12.3) min比三孔法(48±15.88)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7, P=0.036)。两孔法与三孔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0.22) d 比(1.9±0.17) 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2±0.22) d 比(1.9±0.17) d、术后住院天数(3.8±0.85) d 比(5.1±0.71) d,均比三孔法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0分者两孔法组有22例(55.0%),三孔法组仅有13例(26.0%);疼痛评分介于7~10分之间的患者两孔法组有4例(10.0%),三孔法组有8例(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552, P=0.010)。满意度评分两孔法组5分者有14例(35.0%),三孔法组有8例(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28, P=0.015)。结论两孔法患者较三孔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满意度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