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红 作品数:7 被引量:1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海珠区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及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水平,来研究维生素D对ICP的影响。方法对35例轻度ICP、35例重度ICP及35例正常孕妇收集相关资料(孕周、妊娠并发症、维生素D摄入、钙片摄入等),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三组孕产妇外周血中的维生素D含量及VDR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重度ICP组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及VDR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ICP组(t=5.21、15.512,P=0.000、0.000);(2)轻度ICP组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06,P=0.23);(3)轻度ICP组外周血中VDR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t=-19.34,P=0.000)。结论重度ICP患者容易引起维生素D缺乏,VDR的表达在不同程度的ICP患者中均低于正常孕妇,ICP的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有一定的关系。 胡健蓉 徐健红 黄小霞关键词:维生素D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荧光定量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超声仪在分娩镇痛中估测硬膜外深度及穿刺定位的准确性研究 2022年 目的分析超声仪在分娩镇痛中估测硬膜外深度及穿刺定位的准确性。方法对本院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干预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穿刺定位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共计50例产妇均以传统手法触摸解剖标记并实施定位,乙组共计50例产妇均以超声仪实施穿刺定位,对两组产妇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更换间隙穿刺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组间穿刺次数差异、组间重新定向次数差异、组间操作耗时差异以及组间硬膜外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记录乙组硬膜外深度以及硬膜外穿刺针实际进针深度。结果组间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乙组明显高于甲组(P<0.05),组间更换间隙穿刺率比较,乙组低于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穿刺次数比较,乙组明显低于甲组,组间重新定向次数比较,乙组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操作耗时比较,乙组明显短于甲组(P<0.05)。组间硬脊膜穿破发生率比较、组间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比较、组间硬膜外血肿发生率比较,乙组低于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产妇硬膜外深度估测值为(4.28±0.40)cm,硬膜外穿刺针实际进针深度为(4.49±0.39)cm,两者的绝对值和差数均值分别为0.49cm和0.20cm。结论在产妇分娩镇痛中,超声仪在硬膜外深度估测方面以及穿刺定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耗时,硬膜外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硬膜外深度估测值和膜外穿刺针实际进针深度相差较小,准确性高,值得推广。 徐健红 吴春梅 毕婉婷 水华 郑晓玲 周秀芳关键词:超声仪 分娩镇痛 穿刺定位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产妇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7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麻醉效果、血压、心率、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最高平面均短于对照组,麻醉药总量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产妇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胎儿娩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产妇中的麻醉效果更加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缓解疼痛和缩短胎儿娩出时间。 徐健红 冯志咏 郑晓玲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剖宫产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硬膜外腔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评价硬膜外腔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混合液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临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150例临产妇随机分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和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组(RT),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1)各临产妇感觉神经阻滞情况;(2)宫口开至3、5、7cm及开全时的产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视觉模拟评分法的疼痛评分(VAS);(3)各产程的时间及产后出血量;(4)镇痛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5l新生儿出生即时脐静脉血气分析及出生后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RD组在阻滞起效时间和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均短于RT组[(6.380±1.008)min比(7.880±1.409)min和(11.540±1.439)min比(13.040±1.748)min],最高阻滞平面亦高于RT组(均P〈0.05);RD组在宫口扩张至3、5、7cm时临产妇的MAP明显低于RT组(均P〈0.01);RD组临产妇的HR、VSA在各记录点均明显低于RT组(均P〈0.01);RD组的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RT组(2.6%比9.3%、0.0%比4.O%、2.6%比8.0%)(均P〈0.01),虽然R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RT组(5.3%比2.6%)(P〈0.05),但其心率均大于50次/win。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有着良好的镇痛作用,其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更适合分娩镇痛。 刘淑贤 郑晓玲 秦江霞 徐健红 莫飞 邹银燕关键词:曲马多 分娩镇痛 硬膜外麻醉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予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麻醉,观察组予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麻醉相关指标(麻醉起效、完全麻醉、肢觉恢复、痛觉恢复)差异,分娩后1 min和3 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胸闷及低血压等)。结果观察组产妇麻醉优良率为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9%(x^(2)=12.942,P=0.000);观察组麻醉起效、完全麻醉、肢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痛觉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P均<0.01);2组在分娩后1 min和3 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84%,低于对照组的24.59%(x^(2)=4.659,P=0.031)。结论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全,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健红关键词: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布比卡因 芬太尼 麻醉效果 安全性 不同间隔给药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分娩镇痛效果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间隔给药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拟在我院行镇痛分娩待产的足月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产妇均给予硬膜外镇痛,在镇痛开始60 min后再泵注镇痛药,A组产妇每30分钟泵药1次,B组产妇每60分钟泵药1次,C组产妇每90分钟泵药1次。比较三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镇痛时间、PCEA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芬太尼用量、转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率;比较三组产妇镇痛前(T 0)、镇痛后1 h(T 1)、分娩时(T 2)、分娩后1 h(T 3)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改良Bromage(MBS)评分;比较三组产妇所产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氧分压(PO 2)、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 2)、脐动脉血pH值、体质量及1 min阿氏(Apgar)评分;比较三组产妇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PCEA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芬太尼用量显著短(少或小)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的VAS评分均表现为T 0>T 2>T 1>T 3;三组产妇的MBS评分均表现为T 1>T 2>T 0>T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2时间B组产妇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所产新生儿的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pH、PCO 2、PO 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分娩期间,三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60 min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进行PCEA分娩镇痛,可缩短产程,减少麻醉用量,镇痛效果良好,不会增加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冯志咏 郑晓玲 胡宏东 徐健红关键词: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自控镇痛 分娩 产程 超声引导下正中入路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3年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正中入路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分别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和予以超声引导下正中入路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两组产妇疼痛程度、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两组产妇满意度、两组产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更长,第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8、8.653,P<0.05);研究组经阴分娩例数构成比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剖宫产分娩例数构成比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9、4.574,P<0.05);两组产妇宫口全开时观察比较结果显示以及分娩后观察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VA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55、8.384,P<0.05);两组产妇分娩满意度观察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4,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正中入路硬膜外分娩镇痛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产妇第一以及第二产程时间,但是可以进一步降低产妇剖宫产率,减轻产妇分娩疼痛,且对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更有利于提高产妇分娩满意度。 吴春梅 徐健红 毕婉婷 水华 郑晓玲关键词:超声引导 正中入路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程 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