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宁
-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新政”与“旧政”之间:高考竞赛加分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2015年
- 2014年,国家取消高考竞赛加分,引发了关于公平性的探讨。学术界尤其关注教育不平等的结构研究,即探索哪些群体更容易获得竞赛加分。通过调研浙江省1593位高三学生获得竞赛加分的情况,发现考生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考生的竞赛准备、就读高中、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关注程度等对其获取竞赛加分机会有显著影响;政府要加大对社会弱势阶层的扶持,学生要更注重自己知识技能的积累;取消竞赛加分是有利于教育公平的。
- 刘宁宁陈亚辉
- 关键词:高考改革家庭背景
- 浙江省高考加分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金华地区4所高中的调查被引量:2
- 2015年
- 随着高考加分政策各种问题的出现,相关部门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调查分析发现,浙江省在高考中能否获得加分的考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加分""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分""荣誉士兵加分"这三项加分项目的看法存在差异。在具体加分分值上,对"少数民族加10分""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10分"这两项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考生的民族类型、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考生能否获得加分的主要因素。
- 刘宁宁张志霞
- 关键词:高考加分
- 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之失——以存在之虚空感和荒诞感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体,拥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但社会和高校的过度发展,大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定位开始模糊,如积极地进取却不懂得意义为何,又或是虚度时光茫然所失,特别是迷失在各种浮躁中,丧失了判断能力。这些现象的背后实则是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否定和怀疑,进而产生自我存在的虚空和荒诞感。大学教育不论出自何种目的,最终都需要归根到人的教育这一层面。基于此,在厚实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感之时,需要将自由作为一种合理的价值判断,并且在此基础上理性地承担起自身责任。
- 陈亚辉刘宁宁
-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价值荒诞感
- F高校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大学生社团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参与社团的价值、参与社团的主体性,并且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高校社团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目前,高校学生加入社团时往...
- 刘宁宁
-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组织
- 合宪、合法与合规:高考加分的法律控制被引量:6
- 2015年
- 鉴于统一考试在保障教育基本公平方面的作用及其作为长期存在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地位,高考加分的法律控制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加分制度的合宪性、加分政策的合法性、加分行政行为的规范性三方面统筹考量、整体设计。研究梳理了加分制度的宪法基础,区分加分政策合法性的两种来源,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揭示两种合法性来源之间的张力与对立,进而探讨对高考加分进行合宪性控制、合法性控制与规范性控制的思路。
- 鲍嵘刘宁宁张志霞
- 关键词:合宪性规范性法律控制高考加分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内容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实施目的、实施方式以及怎样保障高考加分的政策规范。以教育政策三要素为标准,高考加分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目标规范前后不一致、对加分许可权归属规范的不明确、对加分对象和加分分值规定得较模糊以及对加分政策的措施规范得不够合理。只有进一步明确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目标、加分许可权的归属以及使加分政策措施统一、配套,才能使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内容得到完善。
- 鲍嵘刘宁宁
- 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高考政策教育公平
- 浙江省高考加分政策实证研究:认同与受益
- 2015年
- 高考加分政策攸关考试公平与社会公正。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调整,还是合法化过程,都须以公众认同为基础。调查浙江省1656名高三考生对本省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认同情况发现,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对少数民族加分项目的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汉族考生普遍不认同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在竞赛加分项目方面,无论受访者自己是否获得加分,其普遍认同此加分项目,且受益群体的认同明显高于未受益群体的认同。另外,考生父母为社会中间阶层、接受过高等教育、家庭年收入高者,更易于在竞赛加分项目上受益。研究认为,结合浙江省实际省情,保留并规范少数民族和烈士子女加分项目,取消竞赛加分项目,有利于教育公平。
- 鲍嵘刘宁宁朱剑张志霞
- 关键词:高考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