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向阳 作品数:13 被引量:7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替加环素治疗多重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重症肺炎的疗效评价及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重症肺炎的疗效及肺功能影响。方法将106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进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恢复时间、CRP、WBC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同时分析细菌清除率和脱机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RP、W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细菌清除率、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替加环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CRP、WBC水平,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黄晓丽 苟鑫 封凯旋 凌杰兵 马斌 周淏 罗向阳关键词:替加环素 重症肺炎 疗效评价 肺功能 人工气道气囊适宜充气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适宜充气量。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01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均选用气管切开套管或高容低压气管导管。测量不同气囊充气量漏气情况及最小漏气技术下气囊充气量范围。结果随气囊充气量增加,漏气例数逐渐减少,在气囊充气量为40 cm H_2O时,漏气例数最少,漏气所占比值为6.93%(7/101);最小漏气技术下气囊充气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15例患者在气囊充气量为5~10 cm H_2O时达最小漏气水平,2例患者在气囊充气量>65 cm H_2O时仍存在漏气。结论人工气道气囊适宜充气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当插管导管,并加强气囊管理,以达气囊最佳充气量。 罗向阳关键词:人工气道 气囊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外周血CircDCUN1D4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CircDCUN1D4的水平,探讨circDCUN1D4在COPD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呼吸科就诊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院40例体检中心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老年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COPD患者进行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肺功能检查,记录FEV_(1)/FVC及FEV_(1)pred%;检测并比较2组外周血CircDCUN1D4的表达水平。将COPD患者分为60~80岁亚组(n=24)及年龄≥80岁亚组(n=16),对比分析2亚组CAT评分、FEV_(1)pred%及外周血circDCUN1D4水平的差异。结果COPD患者外周血CircDCUN1D4表达水平(3.47±1.55)高于健康对照组(1.15±0.56),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80岁组患者circDCUN1D4水平、CAT评分高于60~80岁组,FEV_(1)pred%低于60~8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circDCUN1D4水平的变化可能与COPD发病、病情发展有关;通过检测外周血circDCUN1D4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COPD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潜在指标。 钟杉 徐康乔 徐丽 王传翠 肖春海 罗向阳 沈美珠 周敏关键词: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外周血 miR-223、miR-200b、miR-199a-5p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223、miR-200b、miR-199a-5p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IS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n=51,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n=81,mRS评分≤2分)。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S评分,血清miR-223、miR-200b、miR-199a-5p,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探讨IS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价上述血清指标对IS预后的预测价值及不同表达与IS预后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清miR-223、miR-199a-5p表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miR-200b表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miR-223、miR-199a-5p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miR-200b与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将卒中分型、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发病至治疗时间等其他因素控制后,血清miR-223、miR-200b、miR-199a-5p与IS预后不良(mRS评分)显著相关(P<0.05);血清miR-223、miR-200b、miR-199a-5p联合预测IS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28;miR-223、miR-199a-5p高表达者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低表达者,miR-200b低表达者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高表达者(P<0.05)。结论 血清miR-223、miR-199a-5p过表达和miR-200b表达缺失均与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神经功能恶化有关,可为患者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马斌 苟鑫 黄晓丽 周淏 罗向阳 封凯旋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预后 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瘦素和微小RNA-30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瘦素和微小RNA-30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重症肾衰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普通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进行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对血清瘦素和微小RNA-30a水平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研究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瘦素和微小RNA-30a水平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酐水平、尿素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良好,血清瘦素及微小RNA-30a得到控制并有所降低,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苟鑫 黄晓丽 周建 封凯旋 马斌 周淏 罗向阳关键词:电解质紊乱 血清瘦素 Notch/Hes1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急性肺损伤中Notch/Hes1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以及下游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对照组(10只)和研究组(30只),通过鼻胆管(biliary drainage,BD)针胰胆管逆行注入牛磺胆酸,建立SAP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研究组在建模后6、12、18 h采用HITACHI 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操作检测血淀粉酶、血气分析以及肺组织含水率,显微镜下进行胰腺和肺组织病变程度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Notch/hes1活性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对照组在术后也进行上述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造模后的研究组大鼠肺损伤程度较对照组逐渐加重,组织含水量及PaCO2逐渐升高(F值分别为100.614和29.843,P值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示Notch/Hes1信号转导通路在肺损伤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激活,至18 h达到峰值。在建模6 h以及18 h后,Notch/Hes1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细胞因子IL-6、以及TNF-α血清中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在18 h达到最高值[6 h(IL-6,TNF-α):(1125.43±247.45)pg/L比(731.32±125.43)pg/L,(213.45±65.36)pg/L比(125.76±27.68)pg/L;18 h(IL-6,TNF-α):(2147.56±326.54)pg/L比(731.32±125.43)pg/L,(324.47±88.67)pg/L比(125.76±27.68)pg/L],研究组与对照组IL-6、以及TNF-α血清含量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2.790和14.881,P值均<0.05)。Notch/Hes1信号转导通路活性与肺损伤程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681,P<0.05)。结论SAP早期肺组织中Notch/Hes1信号传导通路逐步被激活,导致下游细胞因子IL-6以及TNF-α表达上调,与肺组织中的浸润、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苟鑫 黄晓丽 封凯旋 马斌 周淏 罗向阳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肺损伤 信号通路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MCI)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可能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收治的156例AMCI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入院2周内是否并发HT将其分为HT组(n=49)和NHT组(n=107)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病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CI患者并发HT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HT组年龄大于NHT组,收缩压、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高于NHT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水平低于NHT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BG、WBC、NEUT、NLR升高是AMCI患者并发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8、1.319、1.269、1.635,P均<0.05),LDL-C、LY升高是AMCI患者并发HT的保护因素(OR=0.854、0.925,P均<0.05)。NLR能有效预测AMCI患者HT发生,AUC为0.816(95%CI:0.755~0.861),截断值为7.30,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7.14%、86.59%,准确性为82.23%。结论高血糖以及WBC、NEUT、NLR升高是AMCI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和LY升高是保护因素,其中NLR能有效预测AMCI患者HT发生风险。 马斌 凌杰兵 苟鑫 黄晓丽 罗向阳 封凯旋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Lemur酪氨酸激酶3在老年肺腺癌患者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在老年肺腺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LMTK3差异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诊治的老年肺腺癌患者,收集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10例,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MTK3蛋白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的表达百分率。收集肺腺癌患者外周血清86例,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8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中LMTK3水平,分析LMTK3水平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老年肺腺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内均检测到LMTK3蛋白的存在,并且在癌组织中LMTK3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患者血清中LMTK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35±3.41)ng/mL vs(4.70±2.05)ng/mL](P<0.05),而且与更高的TNM分期(P<0.05)和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结论LMTK3在老年肺腺癌组织和血清中呈高表达,并可能与较高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王传翠 徐丽 曹睿杰 李文妹 钟杉 罗向阳 许东晴关键词: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48h以上,临床确诊均为肺部真菌感染的3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以33例无真菌感染的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抽取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将试验结果与病原学诊断结果相比较,计算G试验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32例阳性,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96.10±12.31pg/ml;对照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3例阳性,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4.30±1.7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为94.11%、90.90%;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为91.43%、93.7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具有快速、可靠等优点,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封凯旋 马斌 黄晓丽 凌杰兵 苟鑫 周淏 崔轶坤 罗向阳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 乳酸清除率联合APACHEⅡ评分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血乳酸清除率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对重症中暑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2019年每年7-10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就诊的重症中暑病例141例,入院即刻行APACHEⅡ和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检测,记录并统计所有病例预后情况,比较存活与病死病例的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法分析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与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乳酸清除率联合APACHEⅡ在患者死亡预测中的价值。结果经救治,最终122例患者痊愈出院,19例患者救治无效死亡,病死率13.48%。存活病例组的血乳酸清除率[(19.34±6.30)%]高于死亡病例组[(8.3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0,P<0.01);存活病例组的APACHEⅡ分值(10.71±2.87)低于死亡病例组(24.6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P<0.01)。乳酸清除率与死亡率呈负相关(r=-0.812,P=0.003);APACHEⅡ和死亡率呈正相关(r=0.748,P=0.008)。血乳酸清除率联合APACHEⅡ预测死亡的准确率(86.98%)、敏感性(87.21%)、特异性(89.83%)高于单纯血乳酸清除率或单纯APACHEⅡ预测死亡的准确率(73.48%、74.63%)、敏感性(73.09%、73.54%)、特异性(70.18%、7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中暑患者死亡风险较高,与存活重症中暑患者相比,死亡重症中暑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较低,APACHEⅡ分值较高,血乳酸清除率联合APACHEⅡ在重症中暑患者死亡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优于单纯血乳酸清除率、单纯APACHEⅡ的预测价值。 封凯旋 罗向阳 黄晓丽 马斌关键词:血乳酸清除率 重症中暑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