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陶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儿童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患儿
  • 3篇急性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免疫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儿童急性
  • 1篇新生儿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血液

机构

  • 10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胡陶
  • 6篇谢坚
  • 4篇赵凤华
  • 3篇杜春燕
  • 2篇郭军
  • 1篇张毅
  • 1篇余静
  • 1篇任丹
  • 1篇刘亚琼
  • 1篇王敏
  • 1篇陈竹
  • 1篇刘蓉
  • 1篇赵荣香
  • 1篇李艳
  • 1篇管利荣
  • 1篇谢帅
  • 1篇尹凤
  • 1篇刘福

传媒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全科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2016年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发生、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病原菌全部为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5.71%.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4.29%,其中以大肠埃希杆菌占比最多为42.86%;革兰氏阴性杆菌以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等药物;革兰氏阳性球菌以万古霉素最为敏感。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等药物;出现败血症的患儿中性粒细胞均小于O.5x10^9/L,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初期有所提高,其中死亡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和c反应蛋白增高幅度均高于存活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与c反应蛋白增多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继发败血症密切相关,可以选用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作为前期经验性抗菌治疗的药物。
胡陶谢坚赵凤华任丹郭军陈竹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败血症
不同剂量甲氨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过诱导缓解化疗和早期强化化疗,按照使用甲氨蝶呤剂量不同分为A组(3 g/m^(2))与B组(5 g/m2),各45例。比较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消除速率,不同级别患儿四氢叶酸钙解救次数和解救总剂量,化疗前、化疗后3个月两组患儿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以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用药后30 min比,用药后12~72 h两组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呈降低趋势,且用药后各时间点B组高于A组;与用药后12 h比,用药后24~72 h A组患儿甲氨蝶呤消除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B组患儿甲氨蝶呤消除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用药后各时间点B组高于A组;B组C48 h 1~3级、C48 h 4~6级患儿四氢叶酸钙解救次数、解救总剂量高于A组;化疗后3个月两组患儿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高于化疗前,且B组高于A组,而CD8^(+)百分比均低于化疗前,且B组低于A组;治疗期间B组患儿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A组(均P<0.05)。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可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药浓度,同时提高四氢叶酸钙用药时间和剂量,改善免疫功能,临床可对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以改善患儿预后。
胡陶李正斯杜春燕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免疫功能
血液肿瘤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应用效果评估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对于血液肿瘤患儿进行外周血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化疗治疗,总结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到2016年06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患者60例,根据其深静脉置管技术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患者通过经外周血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3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次数、成功率和置管留置时间,并总结研究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最终均全部置管成功,但是研究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0.00%)(P<0.05),且平均置管次数(1.03+0.032)次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48)次(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03.32+85.6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383.36+102.34)天置管平均留置时间;30例研究组患者置管后出现PICC的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渗血、静脉炎、不完全堵管以及导管异位的患者分别有12例、5例、3例和1例。结论:对于血液肿瘤患儿进行外周血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适合于置管留置时间在一年以内的患者,且患者通过该方法置管后应当注意穿刺当日渗血情况。
胡陶谢坚赵凤华谢帅
关键词:血液肿瘤深静脉置管
婴儿不完全川崎病1例漏诊分析
2019年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被日本学者Kawasaki Tomisaku首先报道。该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中,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为:(1)发热≥5天;(2)具有以下5项主要临床表现中的4 项:①口唇皲裂、杨梅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②双侧结膜充血而无渗出,③多形性红斑,④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甲床移行处有模样脱皮,⑤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邹丹胡陶谢坚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婴儿漏诊
儿童白血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36例白血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CT检查,分析其病灶CT表现特点。结果36例白血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儿中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孢子菌、隐球菌、毛霉菌感染者分别为14例、10例、6例、3例、3例。CT表现:(1)曲霉菌感染:病灶呈结节样实变,多见于胸膜下,且以多发、散在、多形态、双侧肺部病变为主,晕征、空气新月征多见,部分可见支气管血管束、胸膜粘连;(2)白色念珠菌感染:病灶呈结节样、斑片状、片状样、索条状实变、磨玻璃样密度或粟粒样且多并存,以多发、双侧肺部病变为主,少数可见晕征、胸腔积液;(3)卡氏肺孢子菌感染:呈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双侧肺部病变,病灶内可见索条影或粟粒样;少数可见胸膜粘连、纵膈淋巴结增大;(4)隐球菌感染:病灶位于胸膜下且为多发病灶,呈结节样实变,部分可见不规则空洞、晕征、胸膜粘连;⑤毛霉菌感染:病灶呈双侧弥漫性肺病变,部分可见支气管血管束、纵膈淋巴结增大。CT诊断准确率为88.89%。结论不同菌株感染的白血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儿CT表现特点不同,C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赵凤华谢坚胡陶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肺部真菌感染CT图像
影响儿童重症病房新生儿发生急性肾损伤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估在儿童重症病房(PICU)中治疗的新生儿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我院PICU治疗的215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DIGO标准对患儿进行诊断与分级,根据新生儿是否发生AKI将新生儿分为AKI组(n=75)与非AKI组(n=140),收集并比较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PCIU新生儿发生AKI的危险因素与AKI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菌血症(OR=5.34,95%CI:1.37-20.33,P=0.013)、较低基线e GFR(OR=0.93,95%CI:0.89-0.97,P=0.002)与最大钠浓度(OR=1.11,95%CI:1.03-1.25,P=0.022)为新生儿发生AKI的独立相关因素。死亡率、长期LMV只与AKI(Ⅱ+Ⅲ)阶段相关(P<0.05),而LOS无论调整前后均只与AKI(Ⅱ+Ⅲ)阶段相关(P<0.05)。结论:PCIU治疗的AKI新生儿死亡率增加,菌血症、较低基线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和最大钠浓度与急性肾损伤独立相关。
张毅谢坚刘亚琼赵荣香胡陶赵凤华郭军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新生儿
绵阳市中心医院儿内科PICU死亡病例分析
2015年
目的了解我院儿内科重症监护室(PICU)死亡病例构成,分析死亡原因,掌握死亡高危因素,提高危重症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儿内科尤其是PICU专业人员对儿科常见病、危重病的认识。方法将2008~2012年5年内在儿内科PICU死亡的63例病例,以第一诊断及直接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农村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意外伤害全为1~3岁农村儿童。死亡的前五位病种共51例,以颅内感染最多,其次依次为重症肺炎、暴发性心肌炎、意外伤害、败血症,婴儿期以重症肺炎多见,伴有先心病、肺发育不良者尤其明显,7~14岁以颅内感染多见;24h内死亡占55.55%,3个及以上脏器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明显升高,其中颅内感染以脑疝多见,暴发性心肌炎仅单一循环衰竭而快速死亡,败血症和意外事件以休克、肾功能衰竭最突出,衰竭出现最多的是循环衰竭,其次呼吸衰竭,再次是休克。结论需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应关注小儿肺炎,1~3岁农村儿童的意外伤害,学龄儿童的颅内感染,根据发病年龄、城乡、脏器损害不同,考虑病种可能有所不同而指导临床,在危重患儿的抢救中,应注意监测及维护脏器功能,尽量不发展到3个以上脏器衰竭,减少死亡率。
王敏余静刘蓉管利荣董金容李艳胡陶
关键词:儿科PICU疾病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9年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T1DM进行了泛研究,促进了T1DM的认识和诊治。目前,T1DM发病率不断增加,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对国内外与T1DM相关的流行病学、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邹丹胡陶谢坚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PICC拔管困难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2年
1病例资料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血液肿瘤疾病患儿中,共置管32例。已拔管患者共26例,拔管困难者3例,拔管困难发生率11.5%。已拔管26例患儿中,ALL患儿18例,拔管困难的3例患儿均为ALL。3例患儿治疗方案均采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方案治疗。现将患儿初诊时相关资料(表1),置管前情况(表2),置管及置管后维护情况(表3),治疗及相关事件(表4)统计如下。
杜春燕胡陶曾茹雪尹凤吴玉梅
关键词:拔管困难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病例资料
两种出血评分量表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并统计其临床资料,分析两种出血评分系统与疾病分期、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评估时间、评价一致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及出血评分的变化,以检测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的反应度。结果: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以1分及2分为主,对应出血为皮肤及黏膜出血,404例(95.7%)患者有出血表现其中皮肤出血249例(59.0%),黏膜出血144例(34.1%),器官出血11例(2.6%)其中2例(0.5%)患儿严重出血。两种出血评分与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_(s)=-0.5032,r_(s)=-0.6084),与疾病分期均无相关性(P> 0.05)。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与2013ITP-BA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_(s)=0.7638),但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所需平均时间[88.64(40-181)秒]低于2013 ITP-BAT [104.12(47-285)秒](Z=17.792,P<0.001)。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能很好反应儿童ITP的治疗情况。激素组、丙球组、激素联合丙球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及反应度,与2013 ITP-BAT比较评分所需时间短,可作为病情评估、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
刘福刘福杜春燕胡陶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