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占风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遗址
  • 2篇商周
  • 2篇十二桥文化
  • 2篇桥文化
  • 2篇宝墩文化
  • 2篇成都平原
  • 1篇东南
  • 1篇遗存
  • 1篇遗址发掘
  • 1篇遗址发掘报告
  • 1篇三星堆
  • 1篇三星堆文化
  • 1篇商周时期
  • 1篇绳纹
  • 1篇试掘
  • 1篇试掘简报
  • 1篇陶罐
  • 1篇文化变迁
  • 1篇西南部
  • 1篇先秦

机构

  • 5篇成都文物考古...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篇杨占风
  • 3篇刘雨茂
  • 1篇朱诚
  • 1篇白铁勇
  • 1篇徐佳佳
  • 1篇张娜

传媒

  • 2篇考古
  • 1篇四川文物
  • 1篇考古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成都市温江区柳岸村遗址商周时期遗存试掘简报被引量:2
2012年
柳岸村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发掘了4个灰坑,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特征明显,且大多出自同一个灰坑,共存关系明确。这为研究十二桥文化、三星堆文化及两者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陶器器形的整体辨识提供了参考。
刘雨茂刘雨茂
关键词:商周时期十二桥文化三星堆文化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朱诚徐佳佳黄明杨占风张娜江章华白铁勇陆福志
关键词:成都平原古洪水事件考古遗存宝墩文化
成都郫县波罗村商周遗址发掘报告被引量:10
2016年
波罗村遗址位于成都郫县郫筒镇波罗村2组和洪石村,主体部分在波罗村2组境内。遗址东南距望丛西路约700米,西北距关柏路约450米,东北临老成灌路和成灌快铁,沱江河在遗址西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过(图一)。
刘雨茂杨占风
关键词:遗址商周西南部东南
从绳纹演变看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变迁被引量:1
2014年
绳纹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最主要的纹饰,文中将绳纹的发展分为六个年代组,结合各年代组内绳纹陶罐及伴出陶器的变化,将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为六个发展时段。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主流,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因素。最后提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可划分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四支考古学文化。
杨占风
关键词:成都平原文化变迁
成都市郫县三观村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8
2012年
三观村遗址是一处以宝墩文化和十二桥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宝墩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墓葬、房址、卵石堆等,出土了花边口沿罐、高领罐、尊等大量陶器以及少量石器,属宝墩文化一期。十二桥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窑址、灶、墓葬等,出土陶器以小平底罐、敛口罐、矮领罐、簋、瓮、尖底杯、尖底盏为主,属十二桥文化一期晚段。
刘雨茂杨占风王仲雄王军杨兵钟双全李章洪蔡光明张德仟党国松党国慧党明党国平严彬
关键词:宝墩文化十二桥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