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娟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态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藻类
  • 3篇植物
  • 3篇浮游植物
  • 3篇赤潮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微藻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赤潮藻
  • 2篇赤潮藻类
  • 1篇大亚湾海域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浓度
  • 1篇多样性
  • 1篇植物群落结构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分析
  • 1篇条纹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6篇王朝晖
  • 6篇邵娟
  • 5篇张珂
  • 5篇林朗聪
  • 2篇梁菊芳
  • 2篇江晓亮
  • 2篇康伟
  • 1篇冯杰
  • 1篇谷阳光
  • 1篇姜珊

传媒

  • 2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DAN指纹分析
<正>于2010年12月(冬季)、2011年3月(春季)、2011年6月(夏季)采集了大亚湾9个站位的表层水样,采用显微镜观察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组成、数量以及18S ...
邵娟王朝晖张珂江晓亮林朗聪梁菊芳
文献传递
常见赤潮藻类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解我国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类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以及DGGE技术在赤潮藻类分析鉴定中的作用,本课题组运用DGGE技术,研究了我国沿海7种重要赤潮藻类的单一种类以及混合种类样品的18S rDNA V3区的DGGE指纹图谱,并且对2009年10月底在广东省珠海海域发生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样品进行了DGGE分析.结果表明,DGGE技术能够对环节环沟藻、海洋原甲藻、血红哈卡藻、锥状斯氏藻、中肋骨条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双胞旋沟藻7种常见的海洋赤潮藻类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同时监测出赤潮样品中双胞旋沟藻、血红哈卡藻、环节环沟藻和海洋原甲藻4种优势种,种类组成与显微镜观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说明DGGE技术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对赤潮藻类进行分类鉴定.
邵娟王朝晖林朗聪张珂
关键词:海洋微藻赤潮
不同温度、氮磷浓度对条纹环沟藻生长的影响
<正>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5~35℃)、氮(N)、磷(P)限制对对重要赤潮藻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生长的影响。温度根据环沟藻赤潮高发区珠江口的年温度变化设置,在15-35℃之间设...
林朗聪王朝晖邵娟张珂江晓亮梁菊芳
文献传递
有毒有害赤潮藻类旋沟藻(Cochlodinium Schütt)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旋沟藻(Cochlodinium Schütt)是目前世界上扩展最为迅速的赤潮生物,2009年10月底广东珠海海域发生的旋沟藻赤潮标志着该藻赤潮已经向我国沿海扩展.旋沟藻属于甲藻门裸甲藻科,能形成链状群体,具有光能自养型和吞噬营养两种营养模式,并且能形成孢囊.旋沟藻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能适应强光,并具有广温广盐的特性.旋沟藻所产生的毒素能令鱼类和贝类死亡,并且对其它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克生作用.旋沟藻赤潮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就旋沟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态特征及其赤潮发生和防控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我国旋沟藻赤潮的预防预测提供参考.
王朝晖林朗聪康伟邵娟张珂
关键词:赤潮
珠海旋沟藻赤潮水样对其他微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2009年10月25~30日中国珠海发生面积超过300 km2的大规模旋沟藻赤潮.于2009年10月29日作者采集赤潮区水样,对水样中浮游植物进行分析鉴定,研究旋沟藻赤潮水样对中肋骨条藻、海洋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揭示旋沟藻赤潮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赤潮水体中,旋沟藻细胞密度为3.15×106 L-1,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3.26%,是绝对优势藻种.旋沟藻赤潮水样对海洋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但对骨条藻生长不但没有明显抑制,且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赤潮水样中的抑藻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滤液中,是一种具有水溶性和热稳定性的胞外物质.
王朝晖姜珊谷阳光康伟冯杰林朗聪邵娟张珂
关键词:海洋环境浮游植物赤潮藻类珠江口
2011~2012年度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6年
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9个站位表层水样,对大亚湾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门40属55种,甲藻14属33种。秋季浮游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春季和夏季较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41-396个/mL,年平均值为72.5个/m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夏季较高,春季较低。硅藻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年均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83.6%,优势硅藻主要有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甲藻细胞密度一般较低,各季节甲藻的百分比含量为1.5%-32.6%,春季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大量出现,最大细胞密度高达82.3个/m L。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在冬季和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远岸站点较高,近岸站点较低。研究结果说明虽然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占据优势,但甲藻种类与数量及百分比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
王朝晖梁伟标邵娟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