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国土资源部51号文对新一轮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出了具体意见,明确要求通过3条界线和4类分区实现对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的目标。本文以51号文最新要求为依据,结合国发[2007]21号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以及国土资源部2008年新"三定"方案中关于编制并组织实施国土规划的相关精神,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为核心,通过讨论土地分区相关理论,理清国土空间分区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类分区衔接应用的方法和措施,并依此在市县乡这一空间尺度内,对新一轮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借助土地空间分区实现空间布局引导和结构指标控制的分区目的、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出了初步建议。
- 赵勇李谦郑明媚
-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区
- 3S技术在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9年
-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其与国土资源部"加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这一主要职能有着共同目标内涵,因此,理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的关系,将二者有机衔接已成为促进国土合理规划与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研究以3S技术应用流程为主线,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衔接的需求、定位与内容出发,分别从数据获取与集成管理、空间评价、区划界线划分与协调以及辅助决策和智能应用等方面探讨数据库、模型库、空间分析以及空间多准则决策和元胞自动机等3S技术在二者衔接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特别是对应用3S技术实现主体功能区宏观引导作用,发挥土地利用调控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促进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 刘咏梅李谦符海月江南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管理衔接
- 基于ANN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从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角度将ANN技术应用于城市居住用地研究中,提出了区别于传统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ANN技术在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应用优势。以江苏南部某市中心城区为实验区,应用ANN技术对其集约利用水平加以评价,证明了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 李谦蒋瑜杨正清王海龙
-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 基于关联矩阵的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联动耦合关系,建立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提出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实现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方法与技术路线,选择位于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结点河北省廊坊市为实证研究区,开展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方法与实证研究,并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廊坊市土地利用策略,以期为区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希望对研究区以至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研究主要结论和建议: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是进行土地利用导向分区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区结果能基本反映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际情况;研究提出的矩阵构建思路以及基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关联矩阵在ArcGIS中实现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操作路线和方法具有普适性;②根据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划分出廊坊市四个土地利用导向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与重点保护用地区;③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廊坊市土地利用策略:重点开发利用区,推荐点-轴开发模式;适度开发利用区,采用集群发展模式;适度保护用地区,实行点状集约利用开发模式;重点保护用地区,采用疏解保护模式。
- 符海月李满春陈振杰李谦黄秋昊石志宽
-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土地整治中生态连通性变化及其优化研究被引量:42
- 2014年
- 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土地整治项目为实验区,基于格局-过程-效应的视角,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连通性的影响及生态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①从景观格局看,土地整治后生态景观破碎度降低,集聚度上升,较整治前更规整,但景观优势、空间连接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不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与可持续发展;②从景观过程看,土地整治后原有的生态廊道被侵占和阻断,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和强度均弱化。③从景观效应看,土地整治后生态功能连通性降低,生态流阻隔,形成明显的3个"生态孤岛"。因此,研究区在整治过程中需注意保护东-西方向生态流迁移关键通道和南-北方向、西南-东北方向辅助通道的畅通,努力优化整治区生态格局。
- 李谦戴靓朱青杨桂山吴绍华
-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用地连通性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分析研究
- 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展开,其中前期研究阶段将主要时六个方面的问题重点研究,而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则是其中之一。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分析,而中观与微观层面上的评价研究得到了更...
- 李谦王海龙杨正清丁华郑中仁
- 关键词:城市土地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调控
- 文献传递
- 南京土地整治区复垦旱地与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差异研究
- 壤水分多点定位观测基础上,借助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南京市土地整治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居民点复垦新增旱地和林地)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复垦旱地相比,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更强烈的空间变异性;②复垦...
- 李谦杨桂山
- 关键词:林地土壤水分
- 三维地籍与城市立体空间开发的信息技术应用分析——以南京市为例被引量:21
- 2010年
-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地矛盾日益显著的现象,而随着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调整,传统的外延扩张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普遍进入了土地立体开发的阶段。为了适应当前城市三维开发与管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三维地籍与城市立体开发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了三维地籍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后按照三维地籍建设流程,从数据采集、存储、管理、表达和应用等方面,探讨了三维地籍建设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结合当前二维地籍管理成果和三维空间数据的兼容与衔接管理,提出了三维地籍建立过程中法规、实践试点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以实现地籍数据和管理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最后,以南京市为例,总结了南京市当前采用特殊地籍号与单独存储的方式处理地下空间土地范围勘测定界与土地权利登记的方法,并且结合网上看房系统详细分析了GIS、RS、GP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三维地籍建设中的应用和不足,提出适应南京市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三维地籍建立方法。
- 刘咏梅李谦江南
- 关键词:三维地籍信息技术
- 土地整治区典型林地土壤贮水量预测方法比较被引量:2
- 2014年
- 在长期田间试验基础上,分别利用数值模拟方法(Numerical Simulation,NS)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构建江南平原土地整治区典型林地的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并对土壤贮水量进行预测。NS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虽能较好地预测林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但是NS模型对训练期和验证期0~60cm土层贮水量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1.09和8.29mm,而ANN预测的RMSE分别为4.17和4.08mm,说明ANN的预测效果好于NS模型。最后,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ANN预测精度对输入参数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前期土壤贮水量>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李谦廖凯华杨桂山朱青郑锦森
- 关键词:林地土壤贮水量数值模拟神经网络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标准符合性测评
- 本文件描述了公钥基础设施相关组件的测试评价方法,包括CA,RA、时间戳子系统、在线证书状态查询子系统、电子签名及验证子系统、客户端等组件。
本文件适用于按照国家标准GB/T 19713-2005GB/T 19714-2...
- 邱梓华陈妍李谦刘丽敏吕娜郑强傅大鹏王路晗邵旭东陈家明顾流赵欣怡原泉刘中许俊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