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慧菊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前强啡肽
  • 3篇基因修饰
  • 3篇干细胞
  • 2篇镇痛
  • 2篇强啡肽
  • 2篇人骨髓
  • 2篇人骨髓间充质...
  • 2篇腺病
  • 2篇腺病毒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理
  • 1篇神经病理性
  • 1篇神经病理性痛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康复

机构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5篇杨慧菊
  • 3篇赵国栋
  • 3篇孙怡
  • 1篇于冬男
  • 1篇王晟
  • 1篇马珏
  • 1篇胡世雄
  • 1篇张登文

传媒

  • 3篇实用疼痛学杂...
  • 1篇循证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转前强啡肽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的建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前强啡肽(PDP)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并验证其可在体外增强细胞强啡肽的分泌。方法本实验运用载体AdSF35-PDP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获得分泌强啡肽的干细胞株(hBMSCs-PDP),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hBMSCs-空载体)和未转染的细胞hBMSCs作为对照,此3组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34、CD45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强啡肽的表达,RT—PCR法检测强啡肽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强啡肽蛋白的分泌。结果体外实验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此3组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29、CD44表达均阳性,CD34、CD45表达均阴性且这3组细胞的表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BMSCs和hBMSCs-空载体比较,hBMSCs—PDP细胞株强啡肽mRNA的表达和强啡肽蛋白的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前强啡肽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证明转染后的细胞株hBMSCs—PDP可稳定分泌强啡肽并保留干细胞原有的特征表型。
杨慧菊孙怡赵国栋
关键词:强啡肽腺病毒干细胞
鞘内注射前强啡肽基因修饰的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前强啡肽(PDP)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hBMSCs—PDP)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组制备CCI模型。术后3d将hBMSCs—PDP移植入CCI模型大鼠髓鞘内,A组不做处理;B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1;C组鞘内注射hBMSCs-空载体悬液20μl(约10^6/μ1);D组鞘内注射hBMSCs—PDP悬液20μl(约10^6/μ1)。分别于术前、术后3、5、7、9、11、13d测定大鼠足底的热痛阚值。术后13d取脊髓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脊髓强啡肽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及D组大鼠热痛阈降低;与B、C组相比,D组大鼠脊髓组织强啡肽表达增强,WesternBlot法证实其强啡肽蛋白的分泌增加。注入hBMSCs-PDP细胞CCI模型大鼠的热痛阈值也比其它两组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hBMSCs—PDP可提高脊髓组织强啡肽的表达,对CCI模型大鼠起到-定镇痛作用。
杨慧菊孙怡赵国栋
关键词:强啡肽
转前强啡肽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的建立及镇痛效应研究
目的和背景: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疼痛是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成为了一项社会负担,但关于这方面的治疗进展甚为缓慢,目前已有的药物疗效尚不尽人意,这迫切需要我们医学工作者寻求更安全有效的...
杨慧菊
关键词:慢性疼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传递
腺病毒载体的新进展和在生物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慢性疼痛的治疗在药物研究方面尚未取得明显突破。多年的实验证实,转基因细胞移植镇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及潜在的巨大优势。载体是这项生物技术的核心,其发展与完善直接促进了生物镇痛的研究进展。近几年,作为载体重要分支之一的病毒载体技术更新较快,尤其是腺病毒载体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取得较大成果。本文在总结腺病毒载体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对腺病毒载体应用于靶向性转基因细胞镇痛的近况做一综述。
杨慧菊孙怡赵国栋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对小儿疝气术后康复的作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人,常规静脉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予0.9%生理盐水2~3 m L局部注射;试验组50人,常规静脉全身麻醇,手术结束后予0.2%罗哌卡因2~3 m L局部封闭。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复苏室的生命体征,术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剂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1.15)vs.(6.8±0.76),(1.46±1.09)vs.(7.1±0.84),(1.52±1.15)vs.(7.33±1.06),P<0.001],术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剂量少于对照组(c2=45.38,P<0.001),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少于对照组[(9.84±1.39)h vs.(12.20±1.47)h,t=-7.19,P<0.001],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9.32±4.69)h vs.(38.93±4.29)h,t=-9.16,P<0.001]。结论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能有效镇痛,减少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促使患儿更早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临床方法。
杨慧菊于冬男马珏胡世雄张登文王晟
关键词:罗哌卡因疝气镇痛疝囊高位结扎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