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法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民国
  • 3篇国初
  • 2篇知识分子
  • 2篇制宪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变迁
  • 2篇孙中山
  • 2篇主义
  • 2篇民国初年
  • 2篇民国初期
  • 2篇国会
  • 2篇国会制
  • 2篇国会制度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化
  • 1篇宣扬
  • 1篇章炳麟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理想
  • 1篇中国历史

机构

  • 10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11篇张玉法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史学月刊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及其活动(1912-1928)
<正>一前言1912年民国建立,其后迄于1928年均以北京为国都,史称北京政府时期。此时期的北京政府,基本上由清朝所遗留下来的旧军人和旧官僚主导,先后任大总统者为袁世凯(1912—1916)、黎元洪(1916—1917)...
张玉法
文献传递
二十世纪初年国人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之态度及其转变
中国古代注重民意政治,近代以来中国效习西洋,发现国会政治即民意政治,有志之士乃刻意引进国会制度。1843年,魏源著《海国图志》,介绍美国的国会制度,到1860年代以后,冯桂芬、王韬等即鼓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康有为在戊戌变...
张玉法
关键词:国会制度孙中山
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及其活动(1912-1928)被引量:1
2013年
民国初期知识分子在政治和社会上非常活跃,成为特殊的社会阶层,主导了民国历史发展的动向。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人口,部分产生于1912年以前,部分士绅因接受新教育或吸收新知识,通过教会学校、官立学校、留学教育等途径成为新知识分子。1912年以后,各级教育继续发展,大学增加,留学生攻读高等学位者增加。本时期知识分子人口的产生约有教会学校、官立学校、私立学校、留学教育四个途径。民国初期教育程度高者多成为专业人士,或进入教育学术界,或进入新闻出版界,这些知识分子或研究学术,或传递新知识,或传播新思想,或以言行表达对国事的关怀。知识分子的群体活动,其较有社会意义者包括组织学会和其它文教团体和发起政治抗议运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约分为信仰三民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国家主义三派。当时影响较大的思想派别有信仰自由主义者、信科学主义、倾向保守主义等派别。
张玉法
关键词:民国初年知识分子政治理想
二十世纪初年国人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之态度及其转变
中国古代注重民意政治,近代以来中国效习西洋,发现国会政治即民意政治,有志之士乃刻意引进国会制度。1843年,魏源著《海国图志》,介绍美国的国会制度,到1860年代以后,冯桂芬、王韬等即鼓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康有为在戊戌变...
张玉法
关键词:国会制度孙中山
文献传递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被引量:18
2006年
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份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份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由大家庭变成小家庭,且孝道也呈式微之势,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
张玉法
关键词:社会变迁传统社会现代社会
1919年的胡适:实验主义的宣扬与力行
<正>一前言 1919年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高潮的一年。是年,倡导新文化的《新青年》(创于1915年),在多年引介资本主义文化之后,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开始注意到社会主义;是年,资本主义中的一种精髓——实验主义,由...
张玉法
文献传递
晚清的民族主义(1895~1911):以章炳麟为中心的观察
晚清的民族主义是复杂的。以汉人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可大别为民族国家主义、多民族国家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四派。除经济民族主义外。章炳麟的思想与每一种民族主义都有关联。在文化民族主义方面,他以国粹抗西化、以传统中国...
张玉法
关键词:晚清民族主义章炳麟
文献传递
论中国史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2009年
历史和史学本来都是本土的,随着世界各国势力的扩大和彼此之间的战争、外交、贸易、传教和文化交流,使本土向全球化发展。在向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化仍然存在;有时为了标榜本土的价值,或受外来的刺激和威胁,使本土更本土,这即谓之本土化。中国历代以来的学者无论是书写国史还是地方史,都不会特持本土化的观点,但如国家分裂成多国,彼此争斗,或国家作为世界国家的一员,与他国斗争,其所写的历史便有本土化的倾向。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史学也走向全球化:表现之一是外国的学者也加入了中国史的研究队伍及中国的学者也加入了外国史的研究队伍;表现之二是中外学者在学术理论和方法上的相互交流和会通。
张玉法
关键词:中国历史中国史学
西方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的形成
一前言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初以"平均地权"为口号,1903年在东京军事训练班中提出,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正式采为革命的主义。平均地权的办法是土地国有,推行之方是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孙中山及其党人阐扬...
张玉法
文献传递
民国初年山东省的司法变革被引量:7
1997年
民国初年山东省的司法变革,可分北京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两个时期来观察。北京政府时期的司法是承袭清末的新制度,即继续建立司法制度的系统,俾与行政系统分立,但在袁世凯图谋恢复帝制期间,一度欲减缩省级以下的司法权,国民政府时期,初在省,县两方面建立行政、司法分立制度,但县级因限于经费,不久又有行政与司法合一的趋势。
张玉法
关键词:北京政府时期民国初年司法经费书记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