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小麦
  • 3篇杂交
  • 3篇普通小麦
  • 3篇黑麦
  • 3篇不育
  • 2篇选育
  • 2篇易位
  • 2篇远缘
  • 2篇远缘杂交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易位
  • 2篇小黑麦
  • 2篇小麦杂交
  • 2篇六倍体
  • 2篇六倍体小黑麦
  • 2篇回交
  • 2篇基因
  • 2篇核不育
  • 2篇倍体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淮阴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李思敏
  • 7篇樊路
  • 6篇李军辉
  • 2篇邓景扬
  • 1篇纪风高
  • 1篇纪凤高
  • 1篇唐伯让
  • 1篇程春生

传媒

  • 2篇北京农业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遗传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宁夏农学院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5
  • 1篇198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被引量:7
1989年
利用Beagle等4个不含D染色体组的完全六倍体小黑麦为父本,给一个混合群体内的不育株分株系连续5次杂交(包括回交),从中选出了一个株系,其杂交(包括回交)一代始终分离出一半左右的不育株,从而认为MS_2(Tal)基因已经由4D染色体上易位到其他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去了。新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雄性不育彻底且稳定,异交结实率高,无其他不良性状,可作为六倍体小黑麦杂交育种(特别是轮回选择育种)的好工具来使用。
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
关键词: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
PH^I基因在普通小麦与T.timopheevi小麦杂交中作用及应用前景被引量:1
2000年
利用CSPhI、Csph1b、CS分别与T .timopheevi杂交 ,F1用CS回交 ,研究PHI基因在Ph1(或Ph1like)基因存在的情况下 ,诱导普通小麦与它们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情况及回交结实情况。研究表明 ,PhI 基因具有很强的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能力 ,(CsphI×T .timopheevi)F1与 (Csphlb×T .timopheevi)F1、(CS×T .timopheevi)F1减数分裂中期相比 ,CsphI 组合的棒状二价体数 ( 6 .76 )和环状二价体数 ( 4.6 9)均高于Csph1b组合 ( 5 .77,3.5 6 )和CS组合 ( 4.6 8,1.5 6 ) ;Xta值 ( 18.79)和c值 ( 0 .6 7)分别比Csph1b组合高 2 .16和 0 .0 8,t测验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第一次利用中国春对CsphI 组合回交成功 ,回交结实率为 14 .6 9%,明显高于用中国春对Csph1b组合的回交结实率 ( 9.18%)。说明利用PhI 基因诱导普通小麦与T .timopheevi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 。
李思敏李军辉任贤樊路
关键词:普通小麦回交远缘杂交
关于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几个问题的探讨
本文对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轮回选择,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小麦轮回选择的三个特点:即易于超亲、易于出现全新类型和易于产生遗传广泛的优良材料.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的作用明显,特别是对包括株高、穗粒数、抗病性、粒重等的...
李军辉李思敏樊路
关键词: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
小麦白粉病苗期与成株期抗性的关系被引量:2
1995年
小麦白粉病苗期与成株期抗性的关系李思敏,唐伯让,樊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7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单位即开展了小麦白粉病鉴定工作,鉴定总数已达数万份次,从中选出了一些抗病品种和抗源,但在以往的抗病性鉴定中,大多用当地的混合...
李思敏唐伯让樊路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苗期成株期抗性
显性核不育八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黑麦和硬粒小麦选育
纪风高邓景扬李思敏刘友华张有前胡献祥潘志良促裕泉吴洪恺韩承虎
1981年,在对太谷核不育小麦遗传鉴定进行再研究时发现太谷核不育小麦的Tal基因在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后代中能正常表达。从而肯定了Tal基因在小麦远缘杂交方面的光明利用前景。1981~1984年育成了含有Tal基因与kr基因...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显性核不育
甘肃黑麦在与普通小麦杂交导入黑麦有益基因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0年
利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和中国春为母本 ,分别与甘肃黑麦和兰州黑麦杂交 ,F1 观察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 ,并用中国春回交 ,统计回交结实率。研究表明 ,无论以CSph1b还是以CS做母本 ,用甘肃黑麦做父本的杂交组合 (CSph1b×甘肃黑麦和CS×甘肃黑麦 )F1 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水平 ,均明显高于用兰州黑麦作父本的杂交组合 (CSph1b×兰州黑麦和CS×兰州黑麦 )。首次发现在中国的黑麦品种甘肃黑麦中含有促进部分同源杂色体配对基因。F1 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分析表明 ,甘肃黑麦中可能含有 ph1b like基因 ,其作用与ph1b基因相似。回交结实情况表明 ,用甘肃黑麦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CS×甘肃黑麦 )F1 ×CS和 (CSph1b×甘肃黑麦 )F1 ×CS]的回交结实率 ( 11 54和 1 0 6)显著高于用兰州黑麦为父本的组合 [(CS×兰州黑麦 )F1×CS和 (CSph1b×兰州黑麦 )F1 ×CS]的回交结实率 ( 0 16和 0 4 2 )。从染色体配对和回交结实情况看 ,利用ph1b基因的同时 。
李思敏李军辉樊路
关键词:普通小麦黑麦回交结实率
远缘杂交在转移有益基因创造小麦新种质中的潜力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概述了小麦远缘杂交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以染色体易位方式转移有益基因到普通小麦中的影响。通过对小麦远缘杂交技术的总结得出,普通小麦由于本身的多倍性,对导入的外源基因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是适宜外源有益基因导入的良好受体。而以染色体易位方式转移有益基因是创造小麦新种质的有效方法之一,许多研究也表明以染色体易位导入的外源有益基因更利于表达。近几年,随着细胞遗传学以及其它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小麦族进化途径和染色体间的亲缘关系进一步明确,从而更便于进行易位导入的技术选择,也使得染色体易位鉴定方法更趋完善。现在已有更良好的外源导入的工具和方法,使多基因控制的外源优良性状导入成为可能。在小麦远缘杂交中染色体易位所具有的上述优势,在育种实践中逐步显示出来,为开拓小麦种质资源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李军辉李思敏樊路
关键词:小麦种质染色体易位远缘杂交
再谈以染色体易位方式从小麦近缘种属转移有益基因到小麦中的问题
2000年
樊路李军辉李思敏
关键词:小麦近缘种属染色体易位转基因技术
普通小麦对外源有益基因表达的抑制、原因及克服
2001年
李军辉李思敏樊路
关键词:普通小麦基因表达基因缺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