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作品数:12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特异性敲除T细胞中Blimp-1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 2015年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对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为T细胞Blimp-1敲除组(Blimp-1CKO)和对照组(wild-type,WT)。获取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并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T、B淋巴细胞各亚群细胞数、比例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表面受体CCR7、S1P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Blimp-1CKO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数,T、B淋巴细胞总数及CD4^+T、CD8^+T、CD19^+CD5^+CD1d^+B细胞绝对数均明显升高(P〈0.05),Blimp-1CKO小鼠CD19^+CD5^+B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均显著上升(P〈0.01)。Blimp-1CKO组CD4^+T和CD8^+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IL-17、IL-2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Blimp-1CKO小鼠CD8^T细胞表面的CCR7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两者S1P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limp-1对T细胞的数量、亚群平衡、表型、功能的维持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异性敲除T细胞Blimp-1对淋巴细胞的影响不仅局限在T细胞,还影响到B细胞亚群。 阮素红 赵恺 田宇 袁姝姝 夏洁云 陈翀 徐开林关键词: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60Coγ射线全身致死剂量照射对小鼠脾脏和淋巴结T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鼠接受60Coγ射线致死剂量全身照射(TBI)后,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活化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SPF级雄性BALB/c小鼠完全随机分为TBI组和未照射对照组,TBI组予60Coγ放射源一次... 赵恺 田宇 赵冬梅 尹玲玲 阮素红 徐开林关键词:TBI T细胞 文献传递 60Coγ射线全身致死剂量照射对小鼠脾脏和淋巴结T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鼠接受60Coγ射线致死剂量全身照射(TBI)后,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活化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SPF级雄性BALB/c小鼠完全随机分为TBI组和未照射对照组,TBI组予60Coγ放射源一次... 赵恺 田宇 赵冬梅 尹玲玲 阮素红 徐开林关键词:TBI T细胞 特异性敲除T细胞中Blimp-1基因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Blimp-1基因对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T细胞Blimp-1基因敲除组(Blimp-1-/-组)和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获取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并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T... 阮素红 赵恺 田宇 袁妹妹 夏洁云 陈翀 徐开林60Coγ射线全身致死剂量照射对小鼠脾脏和淋巴结T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赵恺 田宇 赵冬梅 尹玲玲 阮素红 徐开林^60Coγ射线致死剂量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小鼠接受^60Coγ射线致死剂量全身照射(TBI)后,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活化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于2012年7月至10月,选择12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周龄为10~12周龄,体重为20-25g。按照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TBI组(接受致死剂量TBI)和对照组(未照射),每组6只。TBI组予^60Coγ放射源一次性照射(剂量率为0.66Gy/min,总剂量为7.5Gy)。于照射后第7天,脊椎离断处死两组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其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研磨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CD8^+T,辅助性T细胞(Th)1及细胞毒性T细胞(Tc)1细胞表面CD44和CD62L的表达水平。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小鼠上述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结果照射后第7天,TBI组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CD44^+CD4^+T细胞比例为(88.1±1.1)%和(76.7±1.8)%,均低于对照组的(95.0±1.1)%和(92.8±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1、-17.82,P〈0.05);而CD44^+CD8^+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99.0±0.3)和(92.5±1.7)%,均高于对照组的(88.7±0.8)%和(83.4±1.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1.15、9.54,P〈0.05)。TBI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CD44^+Thl比例为(4.1±0.4)%,高于对照组的(1.0士0.2)O,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8,P〈0.05);而两组小鼠脾脏CD44^+Th1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TBI组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CD44^+Tc1比例分别为(65.5士4.6)O和(26.6±2.8)%,较对照组的(41.8±1.5)%和(18.7±1.3)%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6.51,P〈0.05)。TBI组小鼠的脾脏和肠 田宇 赵冬梅 尹玲玲 阮素红 赵恺 徐开林关键词:全身照射 CD8阳性T淋巴细胞 CD4阳性T淋巴细胞 抗人IL1RAP单克隆抗体重、轻链基因的克隆及重组嵌合受体的构建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克隆抗人IL1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单克隆抗体(McAb)可变区基因及构建嵌合抗原受体(CAR)重组质粒。方法:采用RACE、重叠延伸PCR技术,从3H6E10、10D8A7杂交瘤细胞总RNA中克隆扩增IL1RAP McAb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段DNA,并连接成IL1RAP特异性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scFv)。将hCD8α跨膜段、hCD137胞内段、hTCRζ链、hCD8α引导肽(Signal peptide)、scFv-anti-IL1RAP连入载体LV-Lac,并与辅助载体pMD2.G、psPAX2共同转染293FT细胞,包装获得病毒颗粒。结果:获得了两种抗人IL1RAP McAb的VH及VL基因,3H6E10 VH和VL基因全长402 bp和393 bp,可分别编码134、131个氨基酸;10D8A7 VH和VL基因全长423 bp和381 bp,可分别编码141、127个氨基酸。构建重组表达载体LV-3H6E10 scFv-ICD、LV-10D8A7 scFv-ICD(ICD:CD8α跨膜段-CD137胞内段-TCRζ链)后,经测序证实目的片段序列正确。重组质粒转染293FT细胞获得慢病毒颗粒。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能特异性结合人IL1RAP蛋白的嵌合受体,为以后制备IL1RAP-CAR杀伤性T细胞疫苗打下基础。 尹玲玲 阮素红 田宇 赵恺 徐开林关键词:基因克隆 重组质粒 不同方法转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效率比较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转染原代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的淋巴细胞转染方法.方法 采用聚蔗糖-泛影葡胺(Ficoll-Hypaque)分离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锥虫蓝检测细胞存活率.单个核细胞在6孔板内培养2h后吸出悬浮的淋巴细胞至24孔板中继续培养.分别采用电穿孔介导载体质粒(PEGFP-N1)转染活化的淋巴细胞、慢病毒(LVGFP)单次感染及慢病毒重复感染方法分别转染静息或活化的淋巴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同时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细胞的比例,比较不同条件下慢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的效率.结果 通过Ficoll-Hypaque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的纯度可达95%,其活细胞率>95%,获得的淋巴细胞占90%~ 95%,形态较均一.“2 100V、10 ms、1个脉冲”电穿孔淋巴细胞后可见散在荧光,但随着时间推移荧光逐渐减弱,72 h基本看不到荧光.慢病毒单次感染静息期淋巴细胞48 h后无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细胞<1%.慢病毒单次感染增殖期淋巴细胞可见绿色荧光,且随着病毒浓度增大,荧光逐渐增强,GFP阳性细胞在1%~5%之间.慢病毒重复感染增殖期淋巴细胞可见较强绿色荧光,GFP阳性细胞在5%~10%左右,随着时间推移荧光逐渐增强.结论 慢病毒重复感染增殖期淋巴细胞,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淋巴细胞内稳定表达. 尹玲玲 阮素红 田宇 赵恺 徐开林关键词:淋巴细胞 转染 电穿孔 慢病毒 IL1RAP-嵌合受体T细胞疫苗抗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 目的: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表而标志蛋白IL1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与其疾病分期的关系;制备抗人IL1RAP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疫苗,检测CAR-T细胞疫... 尹玲玲 阮素红 田宇 徐开林 赵恺IL1RA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LSC)表面标志蛋白IL1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杂交瘤细胞3H6E10、10D8A7种植BALB/c小鼠腹腔,收获腹水,纯化后得到特异性抗人IL1RAP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应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ondenaturing-PAGE)、ELISA和Western blot法对纯化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抗体纯度、效价和敏感性检测。结果:获得了两种IL1RAP纯化单克隆抗体,命名为3H6E10 Mc Ab和10D8A7 Mc Ab,其纯度分别为95%和94%;两种纯化的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且能特异性识别IL1RAP纯化蛋白、正常人及白血病病人的细胞内源性蛋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能特异性结合人IL1RAP的纯化单克隆抗体,为将来有效清除体内LSC提供了新途径。 尹玲玲 阮素红 田宇 徐开林 赵恺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白血病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