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海
- 作品数:27 被引量:21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点的变迁及反思被引量:3
- 2018年
-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甲状腺彩超体检项目的普及,特别是超声诊断技术的提升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及检出率明显提高[1],特别是肿瘤直径≤4 cm且临床评估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 N0T1/T2期)的患者逐渐增多。虽然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但早期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3-6]显示,转移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 赵淑艳马云海尹哲文天鋆刘彬程若川钱军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T2期穿刺活检技术超声诊断技术转移淋巴结
- 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c N0T1/T2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以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c N0T1/T2期的532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加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灶肿瘤直径及病灶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 N0 T1/T2期PTC患者年龄>45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s,CLNs)转移率为27.0%(67/248),≤45岁的CLNs转移率为44.0%(125/284),χ2=16.584,P=0.000;女性的CLNs转移率为34.9%(150/430),男性的CLNs转移率为41.2%(42/102),χ2=1.415,P=0.234;多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40.0%(76/190),单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33.9%(116/342),χ2=2.103,P=0.147;非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50.3%(80/159),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30.0%(112/373),χ2=19.893,P=0.000;病灶数目与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不相关(χ2=0.884,P=0.347)、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Ipsi-CLNs转移相关(χ2=6.648,P=0.010);病灶数目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不相关(χ2=0.202,P=0.653)、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Cont-CLNs转移相关(χ2=17.268,P=0.000);双侧多灶癌的肿瘤直径与喉返神经后中央区淋巴结(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entral lymph nodes,LNpr RLN-CLNs)转移相关,(χ2=4.260,P=0.039)、左、右单侧单灶的肿瘤直径与LN-pr RLN-CLNs转移不相关(χ2=0.166,P=0.684;χ2=3.226,P=0.072)。结论:推荐对c N0 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有技术保障的情况下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合理的清扫范围推荐为:(1)单侧非微小癌和双侧多灶癌尤其年龄≤45岁者,均应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单侧单灶或多灶微小癌仅行患侧中央区清扫;(3)一般无须常规清扫右侧喉返神经后淋巴结,�
- 赵淑艳马云海尹哲詹想想刘彬文天鋆程若川钱军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rⅥb区转移预测因素及rⅥa区、rⅥb区转移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rRLN)深面(r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和PTMC病人rRLN浅面(rⅥa区)、rⅥb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72例PTMC病人资料,根据rⅥb区是否转移分为两组,分析两组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RLN深面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rⅥb区转移发生率为7.1%(55/77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01)、年龄(P=0.005)、肿瘤大小(P=0.018)、肿瘤位置(P=0.008)、腺外浸润(P<0.001)、左中央区+rⅥa区转移(P<0.001)、侧方淋巴结转移(LLNM)(P<0.001)、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P=0.035)、右侧肿瘤所在区域(P=0.014)、rⅥa区淋巴结转移(P<0.001)及其转移数量(P<0.001)、比率(P<0.001)均与rⅥb区转移相关,与多灶性(P=0.881)、右侧多灶(P=0.693)、合并桥本甲状腺炎(P=0.971)不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腺外浸润、rⅥa区转移、LLNM和右侧肿瘤区域是rⅥb区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临床病理学因素对PTMC rⅥa区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rⅥa区转移淋巴结≥2枚和发生率>60%时,rⅥb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别升高8.4倍和10.9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对rⅥb区高风险病人选择更为彻底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包含rⅥb区在内)。
- 刘文程若川苏艳军刁畅马云海钱军张建明
-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术前临床及超声检查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临床和超声检查特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TC的连续28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由双人复读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和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2862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2%,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8(0~45)枚,转移淋巴结数目为2(1~38)枚。建立的预测模型由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微钙化、血管走行、阻力指数>0.7、超声多结节病变7个变量组成。以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作为诊断指标,根据ROC曲线确定界值,概率值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13(95%CI 0.695~0.732)。确定肿瘤直径≥0.95 cm为ROC曲线的最佳临界点,特异度为0.649,敏感度为0.677。结论基于术前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应用经济、简便、无创,可有效提高术前诊断敏感度。
- 刘文闫雪晶程若川马云海王丹张建明钱军苏艳军刁畅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微钙化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不规范化治疗1例报道
- 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约占所有癌的80%~85%.放射性131I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TSH抑制治疗之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主要治疗手段,在降低患者复发...
- 赵淑艳钱军刁畅马云海尹哲程若川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放射性治疗适应证
-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
-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术式。材料与方法: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连续收治的符合要求的1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
- 钱军马云海苏艳军杞灵斌程若川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
- 文献传递
-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
- 目的 探讨不同情况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术式。方法 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连续收治的符合要求的1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
- 钱军马云海苏艳军杞灵斌程若川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CN0
- 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方案合理性分析被引量:37
- 2017年
- 目的结合单中心数据讨论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推荐手术方案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诊治中心收治的初次手术(甲状腺切除+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2745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侵袭性表现与肿瘤直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侧方淋巴结转移(P<0.001)、腺外浸润(P<0.001)、不良病理亚型(P=0.027)均与肿瘤直径相关。侵袭性表现组与无侵袭性表现组[(1.00±0.02)cm vs.(0.91±0.02)cm,P=0.001]、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与阴性组[(1.01±0.02)cm vs.(0.88±0.02)cm,P<0.001]的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5版ATA指南中关于对大部分直径≤1 cm结节不常规推荐评估,1~4 cm的cN0病人不常规推荐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不推荐对T1、T2和cN0病人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观点较保守,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病人,将其作为我国病人的常规手术方案推荐尚缺乏证据。
- 刘文程若川苏艳军刁畅钱军张建明马云海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切除术淋巴结清扫
- 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喉外分支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喉外分支,探讨保护喉外分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与甲状腺外科由同一组外科医师连续收治的1346例甲状腺手术病人进行术中喉外分支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符合标准的病人943例,共显露1701条喉返神经,其中左侧843条,右侧858条;同时显露双侧神经758例。528条喉返神经观察到喉外分支,喉外分支发生率31.0%(528/1701),左侧36.3%(306/843),右侧25.9%(222/858);双侧均有28.8%(218/758)。2分支发生率82.4%(435/528),3分支发生率17.6%。左侧喉返神经分叉点至入喉处的中位距离7.5mm,右侧喉返神经分叉点至入喉处的中位距离为8.0mm。喉返神经分叉点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神经交叉点上方452例,占85.6%(452/528)。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8例,2例永久损伤,暂时性神经损伤6例。结论喉返神经的喉外分支发生率和分支位置存在一定差异,喉返神经前支是支配声带的运动纤维。认识喉返神经的分支解剖特点,术中仔细辨认和保护喉返神经的每一个喉外分支对避免术后声带麻痹有重要意义。
- 钱军苏艳军张建明刁畅马云海李洋程若川
- 关键词:喉返神经甲状腺切除术医源性损伤
- 内镜观察术中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通过术中留置于甲状腺床的引流管应用内镜观察原位保留的目标甲状旁腺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2-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的1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单侧甲状腺良性肿瘤或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在目标甲状旁腺同侧留置引流管,术后24 h和48 h通过该引流管用内镜观察目标甲状旁腺的存活情况。结果通过内镜观察甲状旁腺14枚,其中上甲状旁腺7枚,下甲状旁腺7枚,术后24 h清晰观察甲状旁腺13枚,48 h观察到甲状旁腺8枚。术中7枚上甲状旁腺中6枚有肉眼可辨的血管蒂相连,1枚无明显血管蒂,该枚上甲状旁腺术后24 h、48 h观察腺体均为黑色,认为坏死可能,其余上甲状旁腺无坏死表现。6枚下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只有2枚有明显的血管蒂,其余4枚无血管蒂;24 h后观察到2枚有轻度淤血表现,其余4枚色泽正常;48 h后3枚观察失败,3枚色泽正常。结论甲状腺手术后可通过术中留置的引流管应用内镜观察甲状旁腺的存活情况。
- 马云海钱军李书聆尹哲程若川
-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甲状旁腺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