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林 作品数:5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弗吉尼亚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历史地理 艺术 更多>>
永久的对立:鲁迅《野草》的接受史及其修正 2015年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白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 罗福林 孙静关键词:接受史 《文艺报》 构图第三世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2017年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要文学体裁,其中的旅行写作更是愈发受到当代学者的关注。本文聚焦有关第三世界的现代中国游记,将其理解为五四后期的现代中国作家对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旨在实现个体与集体的身份认同。首先,本文追溯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旅行写作传统,它肇始于《山海经》,从强调闲适审美情趣的纯文学形式,经由徐霞客、顾炎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不同尝试,发展到现代世界的寓言式修辞。其次,本文以司马文森和杨朔的游记为代表文本,结合相应的社会历史语境,集中讨论了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游记的特点,即作家通过异国经验来构建自我认同。最后,本文指出,该时期旅游文学为当时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方式,并通过对'第三世界'的描写呈现了一种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景观。 罗福林 韩松关键词:旅游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 司马文森 身份认同 美国的“亚洲”——罗福林教授访谈 2015年 受访人:罗福林教授(Professor Charles A.Laughlin)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采访人:孙静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东亚研究的源起与发展孙静(以下简称Q):学者于子乔等人曾在其文章《2000年美国东亚研究现状》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在美国社会科学学士学位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亚洲研究却增长了300%。(《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愿意选择赴美学习东亚研究专业。那么美国的亚洲研究及东亚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研究对象及研究兴趣有哪些变化? 罗福林 孙静关键词:国际政治研究 学士学位 中国现代文化 鲁迅研究 古代文明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写作 2018年 通常我们在看现代中国的文学的时候,会更关注其如何评论历史和民族身份认同,而不太注意作者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一种生活哲学或对原则的遵奉。但是在中国的文学写作同样建立起一幅关于生活方式的景象(隐含作者),引发或诱导一个群体乐于接受作者的个性(隐含读者),这一点不亚于对中国实际事物的讨论,无论这种写作是革命的、保守的抑或表面上不问政治。 罗福林 赵元关键词:小品文 人间世 文学革命 前现代 中国电影中的老年形象和现实美学 2024年 过去二十年间,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纪录片和叙事片都突出了衰老和死亡(即便这并非影片的主题)。这表明,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出现以来,现实美学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一直发挥着作用。影片中的现实美学抵消了流行文化和主流叙事电影中的社会镇痛效应,给观众一种“真实性检验”。这种检验削弱了美学的意识形态,纠正了主流话语中老龄化和许多与老龄化相关的、颇为敏感的问题。本文比较了口头报告文学中的美学与电影的视觉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老年形象如何阐明这些差异。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看,年老体弱的形象恰恰代表了商业娱乐不想看到或展示的东西;他们体现了真实性和社会现实,迫使观众思考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及只有老年人才能体现的历史。 罗福林 王岫庐关键词:老年人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