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作品数:32 被引量:242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基于WRF模式分析高垂直分辨率对环渤海辐射雾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2023年 研究普遍认为高垂直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能改善雾形成阶段的预报能力,而对雾发展与消散阶段的模拟能力是否改善存在较多争论。为探讨高垂直分辨率模式对环渤海地区辐射雾模拟的适用性,利用卫星资料和观测资料,采用击中率(POD)、虚报率(FAR)和预报技巧(ETS)3个检验指标,评估了不同垂直分辨率模式对环渤海大雾过程各阶段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模式上层设置较高的垂直分辨率对雾模拟影响极小,而低层设置较高的垂直分辨率总体上能改善雾形成时间、持续时长和雾层厚度的模拟能力,但雾区的模拟高度依赖于大雾分布形态。对零散非均一分布大雾过程,高垂直分辨率模式看似改善了POD,但却伴随着FAR的上升和ETS的下降;对均一分布的大范围雾过程,高垂直分辨率模式能同时改善各检验指标,有效改善此类雾预报。 廖云琛 吴彬贵 吴彬贵 田梦 李英华 孙树鹏 李英华 杨健博关键词:环渤海 辐射雾 WRF C波段雷达反射率资料的同化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ARPS模式(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以NCEP GFS资料为背景场对我国西北地区CINRAD-CB\CC型雷达反射率资料进行同化试验研究,并借助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发生在黄河河套及河北地区的一次天气过程进行个例模拟试验。不同模拟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和短时预报检验表明:①C波段雷达反射率资料的引入与S波段雷达反射率资料在空间覆盖上构成互补,与卫星、地面等资料的云综合分析能够分析出与实况更为接近的降水场和垂直结构信息;②同化了C波段雷达反射率资料的试验方案在模拟回波系统演变上优于未同化的,但由于模拟低层暖湿条件不足,系统逐渐衰弱与实况不符;③对比实况降水发现,区域C波段雷达反射率资料的同化对短时降水预报效果有一定改善。 李平 解以扬 李英华 官莉 温焰军关键词:云分析 天津港秋冬季低能见度数值释用预报研究 被引量:17 2017年 本文利用近5年(2009—2013年)天津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分级特征。采用7年秋、冬季NCEP(2006—2012年)和地面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给出了对港口低能见度天气有高影响的高、低空物理量因子;排除沙尘和降水天气,针对不同区间的能见度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类训练了3个统计模型;并与WRF天气模式产品对接,采用分步筛选法,研发了天津港秋、冬季72 h时效的逐时能见度BP释用预报产品。经过3年业务运行,检验结果表明:对逐时能见度而言,BP释用预报对10 km以下低能见度比WRF模式的预报技巧显著提高,达到10.5%~35.4%;其中对<0.5 km大雾的预报技巧总体相当,但当WRF预报有降水时,WRF模式预报结果略优;对0.5~1 km的大雾预报,WRF模式的预报技巧<1%,BP释用预报提高到了14%~21%。日最低能见度的检验表明:对小于1 km的大雾过程,BP释用预报的TS评分平均达到75%,比WRF预报技巧提高了24%;对1~10 km的低能见度过程,比WRF的预报技巧平均提高了60%。 吴彬贵 张建春 李英华 王亚男 徐梅 陈靖 王雪莲 郭晓军 邱晓滨关键词:低能见度 人工神经网络 卫星和雷达资料在暴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美国风暴分析预报中心开发的中尺度模式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将中国CINRAD/SA、SB多普勒雷达反射率、FY-2E卫星的红外和可见光资料引入模式初始场,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7月21日中国华北地区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入雷达和卫星资料的WRF数值模拟,由于修正了中低层水汽,对降水系统预报有一定的调整,预报的降水落区位置和降水量中心值更接近实况;同时加入卫星和雷达资料同化后,明显改善了WRF降水系统预报偏慢的情况。雷达与卫星资料同化对WRF模式降水预报影响不同,雷达资料影响的时间短,只在6 h内的预报起作用,而卫星资料影响时间较长,能改善24 h内的预报。加入卫星和雷达资料,修正了水汽场,使降水预报在开始时间、量级和范围上均有改善,更接近实况。 王雪莲 李英华 刘丽丽 邱晓滨 陈靖 解以扬关键词:暴雨 卫星资料 雷达资料 天津市春季气溶胶消光特征和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2011年 根据GRIMM气溶胶粒谱分析仪对粒子数浓度在线观测资料,拟合了天津市春季霾日和非霾日的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结合同期气溶胶样品化学组分分析结果,利用米散射理论计算分析霾日和非霾日气溶胶消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辐射传输模式LOWTRAN7中气溶胶光学参量进行了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模式模拟霾日和非霾日的地面辐射通量密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非霾日气溶胶消光系数平均为0.253km-1,散射系数平均为0.213km-1.霾日气溶胶消光系数平均为0.767km-1,散射系数平均为0.665km-1.对比模式计算的辐射通量密度与观测值,表明短波辐射模拟效果较好. 韩素芹 张裕芬 李英华 李向津关键词:气溶胶 消光系数 散射系数 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ODE)降水预报检验 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对2009年7月23日一次降水过程的BJ-RUC预报进行检验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对象的检验评估诊断方法(MODE)。从检验的各种指标来看,对于这次降水的预报,22日20:00、23日08:00、11:00 3个时次的BJ-RUC预报的强度均偏弱,但23日08:00较好地预报了降水落区。MODE检验评估方法可以从降水落区位置、形态、走向等方面给出客观比较,且可以反映预报对实况的强度差异,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模式降水预报的性能,更接近预报员的主观判断思维。 王雪莲 解以扬 李英华 陈敏 仲跻芹关键词:MODE 降水预报 天津城市热岛及其对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2009年 城市热岛直接影响城市风场结构和污染物扩散路径,以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作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了天津市500m的细网格城市边界层模式并用其研究天津市秋季热岛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热岛现象,地面温度日变化规律及近地层的温度廓线与实际观测值较一致,能够反映夜间出现的逆温。模式成功地再现了城市温度场和流场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17:00时热岛强度在地面最强,到300m存在个别的弱热岛中心,500m高度城郊不存在温度差异;地面高温中心有一个弱的辐合中心,直接影响污染物在城区的扩散,模拟的污染物浓度在地面较低,150~300m高度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天津地区局地气候的形成、污染物的扩散及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帮助。 韩素芹 孟冬梅 佟华 李向津 李英华关键词:城市热岛 污染物 扩散 数值模拟 一种用于海气通量观测的旋转式支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海气通量观测的旋转式支架,包括竖直设立的立柱、以及水平设置的横臂;所述横臂与所述立柱相铰接;所述横臂的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与探头固定装置相连接。本技术方案中,支架的横臂可以绕铰接轴旋转,使横臂末... 林毅 邱晓滨 陈靖 田梦 刘丽丽 董琪如 李英华 王雪莲天津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风(锋)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TJ-WRF,通过对发生在天津城区的局地雷暴天气个例进行模拟,重点通过改变模式中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天津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环流强度及移动速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不同,当城市周边郊区下垫面土地类型改为城市建筑用地时,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且影响范围明显扩大;当城市下垫面改为旱作农地和牧场时,天津城区附近没有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当海风(锋)环流向城区方向移动还未到城区附近时,城市热岛对其有明显加强和加速作用,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加强和加速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移动加快的速度比没有城市热岛时快9.3km·h^(-1)。当海风(锋)环流移动到城区附近时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海风(锋)环流受到城市热岛环流阻挡其移速又迅速减慢,其后侧气流南、北分支绕流和向上爬升现象变得明显,两环流相遇叠加后辐合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阻挡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的移动速度减慢得越多,两环流相遇叠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就越强。另外在向城区移动过程中,海风(锋)环流会使其经过地区低层空气增湿降温,但其后侧湿空气层厚度会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而明显减小;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海风(锋)环流后侧湿空气层厚度减小得越明显。 东高红 李英华 李英华 刘一玮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 下垫面对渤海西部雷雨大风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天津WRF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系统,对2016年6月10日夜间渤海西部的一次强对流大风过程进行控制预报和敏感性试验预报(渤海到海峡修改为陆地)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洋下垫面对渤海前半夜生成的雷雨大风有增强作用,增幅在5~6 m/s。海洋下垫面会使冷池出流边界具有更明显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增幅分别为3℃/经度,2 hPa/经度;海洋下垫面在雷达回波刚入海时对其强度变化没有明显影响,当回波持续一段时间(4 h以上)后,海洋下垫面对回波强度有减弱作用,可能是由于下垫面对近地面风速的增幅作用,使垂直风切变小,回波倾斜度和垂直速度也相应减小造成。 王亚男 李英华 孙密娜关键词:下垫面 雷雨大风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