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慧
- 作品数:1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辅仁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由多元文化看'和而不同'的意涵
- 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价值的兼容并蓄,诚为社会进展的动力。本文除了简明指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文脉中的语义外,进一步藉由“多元文化”的视角阐发“和而不同”的意涵。结论出“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潘小慧
-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术思想社会价值
- 文献传递
- 和谐与伦理——和谐的伦理意涵
- <正>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和"为何要主张和谐?和谐的理论与实质之必要性为何?这是必须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汲取其中之奥义。从伦理的层面看和谐,和谐可有、应有的意涵,以回应现今之社会。"和谐"是...
- 潘小慧
- 文献传递
- 儿童哲学:让儿童成为良好的思考者--台湾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访谈被引量:2
- 2021年
- “我们离‘最好的教育’还差一个儿童哲学。”在网络上看到的这句话虽有夸张之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击中了我们教育的软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我们的教育普遍缺乏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把哲学贯通进教育理念的意识和方法。
- 潘小慧余孟孟
- 关键词:儿童哲学思考者教育理念
- “我们”幸福学的构建
- 2011年
- 一、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你们’?也不是‘他们’?"这是因为"我们"是由"我"(说话者、思考者,甚至是行动者)此一主体或个体所发动的。当说话者"我"说"我们"的时候,在诉求、宣称或表达一种态度,就是"我和你"、"我和你们"是有某种联系或关系的这种态度,也在表明"我和你"、"我和你们"
- 潘小慧
- 关键词:幸福学伦理学家后现代思潮社会伦理学为己之学全球伦理
- 儒家的伦理思考方式——以《孟子》与生命相关的例子为据的讨论
- 2015年
- 以《孟子》中几个与生命相关的例子为根据,对儒家伦理思考问题进行讨论:首先,由"礼"(经)与"权"之辨/辩看儒家的原则与情境之思;其次,由"生"与"义"之辨/辩看儒家的超越道德观;再者,由"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见牛未见羊"看儒家的禽兽对待伦理;由此试图找出儒家的伦理思维逻辑。分析认为,儒家伦理也有类似西方哲学的原则性思考;儒家可得出一个基本伦理原则:"义"高于"人命","人命"高于"礼","礼"高于"禽兽之命";儒家并不关注禽兽之命的高下区分,禽兽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才是合宜对待的重点;只有"人"之存有,我必须以诚敬、真情实感面对他们;这就是"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的真义,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思考。
- 潘小慧
- 关键词:儒家伦理思考舍生取义
- 生态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哲学基础--从中西思想谈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 笔者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本文重点在于从中西思想的智慧中寻求合乎生态永续发展的精神资源,试图建构一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范式以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最后指出,中西思想的智慧中的确有合乎生态永续发展的精神资源,若要建构生...
- 潘小慧
- 关键词:茶业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 文献传递
- 中西四德的对观:伦理冲动的两种道德哲学形态
- 2016年
-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潘小慧
- 关键词:道德哲学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在道德建设中之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王阳明不认同程朱"知先行后"的提法,主张"知行合一"说;此说是阳明38岁时,被贬谪到贵州的第二年(正德四年/1510),在贵阳书院讲学期间首度提出的。其中较重要且较完整的文本有两处:一处见于《传习录上·徐爱录》,约九百字的篇幅;一处见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约千余字的篇幅。为求系统理解与诠释,本文依"为何有此说?""何为知?何为行?""何为知行合一?"三部分阐述,并结论出"知行合一"说在道德建设中之意义:第一在于反对任何一丝一毫的不善潜藏于心中,保证了道德实践动机的良善;第二在理论上驳斥"知易行难"和"知先行后"二说对道德笃行实践的可能妨碍,借此强调道德的行动、实践与道德认知的必然结合,深化了儒家重实践的道德理论。
- 潘小慧Wang JingqiongJoshua Mason
- 关键词:知行合一真知
- “安”可否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判准?——从“女安则为之”谈起被引量:3
- 2017年
- 针对"安"是否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判准的讨论,以《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文本为据,从"女安则为之"出发,通过文本解析、"安"的伦理分析、"安"之外的伦理考虑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发现,宰我和孔子在"三年之丧"的讨论中孔子提出了"女安则为之","安"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就在于良心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良心有其主观性以及客观限制,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与其客观价值不相符合,孔子着重伦理教育的重点在于能恰当正确地感受和表达情感,让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能与其客观价值相符合,可见"安"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初步内在判准,但不是"最终"判准或"唯一"判准,仍须尽力合乎客观伦理道德标准,努力培养"正确良心"。
- 潘小慧
- 关键词:儒家伦理学良心良知三年之丧伦理道德
- 托马斯“实践智慧”及“智德”思想的意义与价值被引量:6
- 2005年
- 潘小慧
- 关键词: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