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堃 作品数:7 被引量:52 H指数:5 供职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更多>>
基于粪便DNA的小麂亲权鉴定和婚配制研究 被引量:10 2017年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收集634份粪便样本,2份肌肉样本。通过严格筛选,最终获得390份可用于PCR扩增的样本。用多态性较高的8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共识别出177个小麂个体。SRY基因性别鉴定显示研究样本中雄性84只,雌性93只。所使用的8个微卫星位点在177个样本中,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1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960—1.000之间,平均值为0.9685,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799—0.887之间,平均值为0.8429,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766—0.87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214,基因杂合度水平较高,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种群。采用Cervus3.0进行亲权分析,当置信度为95%和80%时,8个微卫星位点的鉴定率均达到100%。共鉴定出父-母-子24对,母-子23对,父-子19对,涉及到104只个体。根据亲缘关系分析小麂的婚配制,结果发现小麂的婚配制属于1雄多雌,但并不是目前所知的亚型,而可能是一种被称作"检查策略"的一雄多雌制。 任鹏 龚堃 鲍毅新 黄相相 周晓 韩金巧关键词:小麂 亲权鉴定 基于样线法和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对古田山小麂种群现状评价 被引量:13 2017年 为分析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小麂种群资源的现状,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本研究结合传统的样带调查法和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进行小麂种群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4次调查。结果显示:样带法调查全区的种群密度为(5.8±0.4)只/km^2,种群数量为(473.5±29.2)只,其中核心区种群密度最高,为(7.5±0.7)只/km^2,种群数量为(160.8±14.0)只;缓冲区为(5.7±0.6)只/km^2,种群数量为(98.2±10.4)只;实验区密度最低,为(3.3±0.5)只/km^2,种群数量为(140.5±20.7)只。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得到全区种群密度为(4.9±0.3)只/km^2,种群数量为(397±26)只。样带法调查显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种群密度随季节发生变化,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均是春季种群密度最高,保护区内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400-800 m之间,夏季向高海拔区域迁移,冬季则向低海拔迁移。SRY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古田山小麂种群季节间平均雌雄性比1.17∶1,周年雌雄性比为1.11∶1(93只雌性,84只雄性)(χ~2=0.458,P=0.499),雌性个体数量优势并不很明显,若要进一步提高种群数量,则需要加强保护。 余建平 陈小南 任鹏 龚堃 鲍毅新关键词:小麂 种群现状 漩门湾不同类型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为研究漩门湾围垦后自然滩涂湿地和不同利用方式人工湿地7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和受扰动情况,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两个区域中进行了为期两周年8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两周年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门8纲41科63种;第一周年为47种,其中自然滩涂湿地41种,人工湿地14种;第二周年为58种,其中自然滩涂湿地50种,人工湿地10种,人工湿地的物种数明显少于自然滩涂湿地。采集到的物种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分别为32种和23种,各占总物种数的50.00%和37.10%。两周年的年均栖息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在生境间从高到低依次为,年均栖息密度第一周年HS>GT>HH>RL>SC>NY>SK,第二周年GT>HS>HH>SC>NY>RL>SK;年均生物量第一周为HS>RL>HH>GT>NY>SK>SC,第二周年是HS>HH>RL>GT>NY>SC>SK。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表明,两周年7种生境3种多样性指数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工湿地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相对于自然滩涂湿地偏低,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人工湿地大于自然滩涂湿地。聚类和排序的结果表明,围垦使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滩涂湿地受到的干扰程度较轻,而人工湿地受到的干扰程度较大。围垦改变了潮滩高程、水动力、盐度、沉积物特性,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造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围垦结束后的生态修复十分必要。 任鹏 方平福 鲍毅新 李海宏 王华 龚堃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周年变化 围垦 人工湿地 群落特征 混合圈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活动时间的分配与规律 被引量:10 2015年 2013年3—4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及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混合圈养下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马来穿山甲的个体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混合圈养下的马来穿山甲主要有取食(摄食,饮水)、运动(攀爬,爬行,踱步)、社会(相互爬背,相互追逐)、隐藏(箱内未知活动)和其他行为(暂停,挖掘,排遗排泄,洗澡等)。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摄食行为(18.56%)、爬行行为(16.11%)、攀爬行为(11.51%)以及社会行为(11.51%)。挖掘行为(0.92%)发生较少,踱步行为占4.40%。从傍晚19:00一直延续到次日06:00均有活动发生,高峰为20:00—23:00。该时段的摄食行为、爬行行为、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摄食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时间分配(R2=0.920,P<0.001)、爬行行为(R2=0.796,P<0.001)呈极显著相关。我们认为,圈养马来穿山甲的活动规律可能与食物提供的时间以及取食行为发生的时间有关。长时间圈养的动物会表现出刻板行为,而混合圈养下的社会行为有助于削弱这种趋势。因此,为避免饲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行为多样性的减低,在丰富圈养环境的同时,可适当进行混合圈养。 王华 张新玉 鲍毅新 李海宏 龚堃 任鹏关键词:行为时间分配 茅埏岛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被引量:5 2016年 2012年11月—2014年7月,分季度对茅埏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对其物种组成、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生境间为红树林(16.58±6.21 g·m^(-2))>互花米草(14.16±13.87 g·m^(-2))>光滩(9.97±6.43 g·m^(-2)),各生境的生物量冬季时均最低;生物量在3种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在站点中以南滩村红树幼林最高(52.22±28.00g·m^(-2)),电站互米花草最低(5.44±2.68 g·m^(-2));生物量在10个站点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次级生产力在生境间为红树林(10.60 g AFDW·m^(-2)·a^(-1))>光滩(9.00 g AFDW·m^(-2)·a^(-1))>互花米草(8.99 g AFDW·m^(-2)·a^(-1)),3种生境次级生产力均在冬季时最低;P/B值为光滩(0.90)>红树林(0.64)=互花米草(0.64);P/B值在春冬两季均高于夏秋两季;茅埏岛潮间带引种秋茄红树,形成的红树林生境具有较高的次级生产力,以人工红树林取代互花米草是治理其入侵的有效措施。 任鹏 李海宏 鲍毅新 龚堃关键词:次级生产力 大型底栖动物 红树林 互花米草 漩门湾围垦区外滩涂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及其变化 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围垦后滩涂湿地不同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及其变化,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漩门湾围垦区外滩涂湿地3种生境进行了8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3种生境各选2条与海岸线垂直的带状断面,各断面布设5个样点,每个样点均选取4个样方,用定量采样器采集泥样。两周年定量采集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隶属5门5纲29科。依据食性类型将底栖动物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Planktophagous group,Pl)、植食者(Phytophagous group,Ph)、肉食者(Carnivorous group,C)、杂食者(Omnivorous group,O)和碎屑食者(Detritivorous group,D)5个功能群。结果表明,互花米草草滩(HH)各功能群的物种数分别为6、10、13、6、5种,共计40种;自然光滩(GT)分别为4、8、12、11、6种,共计41种;红树林泥滩(HS)分别为5、8、12、7、4种,共计36种。两周年3种生境内Pl和Ph始终为主导功能群,其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且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是Pl>Ph。对两周年各生境功能群的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两周年中3种多样性指数在生境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两周年中S在功能群间均有极显著差异,第1周年H'、J在功能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第2周年H'有极显著差异,J有显著差异。 龚堃 鲍毅新 任鹏 方平福 李海宏 王华关键词:功能群 大型底栖动物 围垦 互花米草 跨物种筛选黄毛鼠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微卫星引物侧翼序列具有保守性的特点进行了跨物种筛选黄毛鼠微卫星引物的研究.选取60对大鼠、小鼠已知的微卫星位点引物,对黄毛鼠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基因扫描技术筛选了适合黄毛鼠的多态性位点引物.研究结果显示,60对微卫星位点引物中,17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其中8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为高度多态性引物.研究筛选到的微卫星位点可为后期黄毛鼠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韩金巧 谭江东 王艳妮 任鹏 张新玉 龚堃 黄相相 周晓关键词:黄毛鼠 微卫星标记 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