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AIS可能的病因。方法:通过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7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4例AIS伴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以454例AIS不伴恶性肿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肿瘤相关AIS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9);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病(P=0.033)和高血脂症(P=0.002)的患病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P=0.006)的中位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时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P<0.001)和30 d mRS(30-day 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P<0.001)高于对照组;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不明原因型构成最多(62.5%),其余各型分布较为均匀,对照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多(61.7%)、小动脉闭塞型次之(28.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OR=1.504)、入院时NIHSS评分(OR=1.597)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OR=26.762)是恶性肿瘤相关AI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OR=0.2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D-二聚体、入院时NIHSS评分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是恶性肿瘤相关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则是其保护因素。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188例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患者脑卒中后的抑郁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IL-1、IL-2和BDNF水平,比较是否PSD患者以及不同抑郁程度的PS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患者抑郁HAMD-17评分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细胞因子对患者PSD的影响。结果:PSD的总体发病率为41.5%(78/188),其中轻度抑郁35例(44.9%)、中度抑郁28例(35.9%)、重度抑郁15(19.2%)。PSD组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和HAMD-17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而ADL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和MBI评分显著低于非P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D患者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左侧,而非PSD患者的病变多位于右侧,病变部位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患者的血清IL-1、IL-2随着抑郁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血清BDNF水平随着抑郁病情的加重而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抑郁HAMD-17评分与血清IL-1、IL-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及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IL-2水平越高、血清BDNF水平越低是肿瘤P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IL-1、IL-2水平越高,血清BDNF水平越低的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风险也越大,发生PSD后的抑郁程度也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