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智生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巴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信号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流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髓鞘碱性...
  • 1篇血性
  • 1篇抑郁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三碘甲状腺原...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苷脂

机构

  • 7篇巴中市中心医...
  • 1篇日照市人民医...
  • 1篇日照市中医医...

作者

  • 7篇李智生
  • 5篇周勇
  • 2篇李波
  • 2篇刘强
  • 1篇张敏
  • 1篇胡冰凌
  • 1篇汪毅宏
  • 1篇李艳

传媒

  • 2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PD合并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10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调整对抗帕金森药物后,研究组患者给予利培酮片,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UPDRS、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汉米顿抑郁量表(HAMD)及微型精神状况评定量表(MMSE)量表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好转,同时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的UPDRS、PANSS、HAMD显著降低,而MMSE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项不良发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帕金森伴精神障碍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高,但是利培酮对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的改善显更加显著,同时对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无影响。
李艳张敏张立娟周勇刘强李智生
关键词:帕金森病利培酮氟哌啶醇
TT3、TT4、Hcy、Cys C预测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的价值及意义
2023年
目的探讨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预测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29例,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CSVD-VCI)分为障碍组(n=45)和无障碍组(n=84),比较2组基线资料、入院时、3个月后TT3、TT4、Hcy、Cys C、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应用Pearson及偏相关性分析TT3、Hcy、Cys C与MMSE评分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TT3、Hcy、Cys C及联合预测CSVD-VCI价值。结果障碍组高血压、脑白质高信号、静息性脑梗死、脑微出血患者占比高于无障碍组(P<0.05);障碍组入院时、3个月后TT3、MMSE评分低于无障碍组,Hcy、Cys C高于无障碍组(P<0.05);入院时、3个月后TT3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Hcy、Cys C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控制了高血压、脑白质高信号、静息性脑梗死、脑微出血后,入院时、3个月后TT3、Hcy、Cys C均与MMSE评分相关(P<0.05);3个月后各指标及联合的AUC大于入院时各指标及联合对应的AUC。结论TT3、Hcy、Cys C与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发生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认知损害的有效方案,为临床防治CSVD-VCI提供参考。
彭湘芮李波赵安容张磊李智生
关键词: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恶性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AIS可能的病因。方法:通过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7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4例AIS伴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以454例AIS不伴恶性肿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肿瘤相关AIS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9);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病(P=0.033)和高血脂症(P=0.002)的患病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P=0.006)的中位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时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P<0.001)和30 d mRS(30-day 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P<0.001)高于对照组;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不明原因型构成最多(62.5%),其余各型分布较为均匀,对照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多(61.7%)、小动脉闭塞型次之(28.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OR=1.504)、入院时NIHSS评分(OR=1.597)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OR=26.762)是恶性肿瘤相关AI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OR=0.2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D-二聚体、入院时NIHSS评分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是恶性肿瘤相关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则是其保护因素。
张磊李波李智生赵安容周勇彭湘芮崔利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LOGISTIC回归模型
一种神经内科面瘫理疗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面瘫理疗设备,包括贴面支板一和贴面支板二,所述贴面支板一与贴面支板二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贴面支板一和贴面支板二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延长转板,连接在所述贴面支板二上的延长转板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理疗座...
李智生周勇
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64例)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6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ADL评分,并统计治疗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BP、凝血酶水平、水肿体积、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BP及凝血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均明显缩小,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5 d水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的浓度,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胡冰凌周勇刘强李智生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脑出血髓鞘碱性蛋白凝血酶
血浆vWF水平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微栓子信号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内皮因子(vWF)与其微栓子信号(ME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和2017年6月住院与门诊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2例与无症状患者28例。检测所纳入对象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vWF:AgⅡ水平,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外血流微栓子。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vWF:Ag、vWF:AgⅡ和vWF:Ag/vWF:A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检出MES阳性的比例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阴性的患者比例低于无症状组(54.5%vs.88.0%,P=0.034)。MES阴性的有症状患者其血浆vWF:Ag、vWF:AgⅡ和vWF:Ag/vWF:AgⅡ水平显著高于MES阴性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服用阿司匹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2个亚组中,有症状患者的血浆vWF:Ag、vWF:AgⅡ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vWF:AgⅡ因子可能是颈动脉狭窄内皮功能激活与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特别是对于MES阴性的无症状患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赖祯平李智生韦云耀李迁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微栓子内皮功能
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及其与IL-1、IL-2、BDNF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188例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患者脑卒中后的抑郁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IL-1、IL-2和BDNF水平,比较是否PSD患者以及不同抑郁程度的PS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患者抑郁HAMD-17评分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细胞因子对患者PSD的影响。结果:PSD的总体发病率为41.5%(78/188),其中轻度抑郁35例(44.9%)、中度抑郁28例(35.9%)、重度抑郁15(19.2%)。PSD组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和HAMD-17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而ADL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和MBI评分显著低于非P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D患者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左侧,而非PSD患者的病变多位于右侧,病变部位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患者的血清IL-1、IL-2随着抑郁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血清BDNF水平随着抑郁病情的加重而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抑郁HAMD-17评分与血清IL-1、IL-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及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IL-2水平越高、血清BDNF水平越低是肿瘤P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IL-1、IL-2水平越高,血清BDNF水平越低的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风险也越大,发生PSD后的抑郁程度也越严重。
李智生周勇李双霜张磊彭湘芮汪毅宏
关键词:卒中肿瘤抑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