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 作品数:4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丹参酮Ⅱ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气管内注射细菌脂多糖和密闭熏箱内烟熏构建COPD大鼠模型,并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 5mg/kg、丹参酮ⅡA 10mg/kg和丹参酮ⅡA 15mg/kg,共28d;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第29天5组大鼠均取肺组织行组织病理学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被毛杂乱,无光泽,轻微咳嗽,鼻部有黏性分泌物,采食略减少,饮水正常,对外界反应正常;对照组大鼠一般状态正常,肺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形态改变;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肺泡结构破坏,散在出血;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肺泡结构破坏较轻;模型组肺组织IL-17表达水平(117.47±9.02)明显高于对照组(11.66±2.46)、低剂量组(82.30±6.89)、中剂量组(71.36±7.05)和高剂量组(29.52±7.21)(P<0.05),对照组和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减轻COPD大鼠肺部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COPD大鼠肺组织IL-17的表达,对COPD有治疗作用。
- 于洪波刘婷徐德魁张晓青刘贺徐鹿鹿张铁梅丛朵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细胞介素-17
- 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痰液样本进行分析,观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通过珠海迪尔生产的鉴定及药敏复合板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测试。结果此次共送检痰液样本450份,其中合格痰液样本402份,检出病原菌322株,病原菌类型包括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分布最广,占比82.61%(266株),而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占比分布最广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占比42.86%(114/266);革兰阳性球菌分布排序第二,占比10.25%(33株),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分布最广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54.54%(18株);病原菌耐药检测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多中病菌均存在多重耐药性。在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达到了78.07%;在革兰阴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为77.78%,其次为红霉素,耐药性为66.67%。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且细菌的耐药性较强,临床治疗中,应加强耐药监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高治疗疗效。
- 徐鹿鹿张晓青张铁梅郝玉花于洪波
- 关键词: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 全身糖皮质激素对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气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全身糖皮质激素对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84例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NF-α、hs-CRP、IL-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PaCO2较低,PaO2、pH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FEV1、FVC、FEV1/FVC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全身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降低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清指标与肺功能,安全性较高。
- 徐鹿鹿张晓青张铁梅郝玉花于洪波
- 关键词:慢阻肺肺部感染炎性因子血气指标甲泼尼龙
- 感染性发热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感染性发热患者出现全身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以发热收入院治疗的130例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分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其中细菌感染组又分为血流感染组及局灶性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各组血清PCT、D-D及cTnI水平变化。结果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PCT、D-D、cTnI显著增高(P<0.05);血流感染组与局灶感染组比较,PCT、D-D、cTn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D-D和cTnI检测可用于早期感染严重程度的判断,判断是否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及心肌细胞受损,为临床早期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张晓青张慧娟张铁梅于洪波徐鹿鹿
- 关键词:降钙素原D-二聚体感染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