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学文

作品数:2 被引量:36H指数:2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突出症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突出
  • 1篇椎间盘突出症
  • 1篇下段
  • 1篇内窥镜
  • 1篇窥镜
  • 1篇肋骨
  • 1篇肋骨骨折
  • 1篇骨折
  • 1篇X线
  • 1篇X线计算
  • 1篇X线计算机
  • 1篇MSCT诊断

机构

  • 2篇承德医学院附...

作者

  • 2篇武学文
  • 1篇范志奎
  • 1篇曹振东
  • 1篇王胜林
  • 1篇马敬寿
  • 1篇杨玉萍
  • 1篇吴永奎
  • 1篇董晓强
  • 1篇刘福志
  • 1篇杨艳芬
  • 1篇王晓波
  • 1篇郑勇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比较肋骨骨折短期内首次MSCT诊断及隔期联合诊断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比较肋骨骨折短期内首次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隔期联合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由高、低年资甲、乙医师隔期联合诊断的47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常规扫描,4周后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及密度较低者以50和120 m A的低剂量扫描全肋,未见骨性骨痂者2周后120 m A扫描全肋。评估低剂量图像质量。对比骨性骨痂形成期及首次薄层图像,记录诊断结果。以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2名医师2次诊断结果的差异,以Kappa统计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甲、乙医师首次不完全性骨折确诊骨折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45和-3.879,P<0.01);隔期联合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隐性骨内骨折外,2次诊断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有不同处数的人为因素漏诊及疑似骨折,均有64处CT隐匿性骨折,10处不完全性骨折最终被诊断为完全性骨折,诊断率分别为73.82%(234/317)和68.14%(216/317);图像质量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为很好(K=0.769、0.788、0.752和0.753)。结论隔期联合诊断可避免病理生理学、观察者因素对肋骨骨折MSCT诊断的影响,降低辐射量。
范志奎王胜林杨玉萍吴永奎曹振东武学文
关键词:肋骨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下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问小关节突与硬膜囊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L4/L5、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后路经椎板问小关节突与硬膜囊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76例L4/L5、Ls/S。LD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6例,女30例;年龄22.78岁,平均56.2岁;责任间隙:L4/L5椎间盘34例,L5/S。椎间盘4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患者的疼痛、麻木、肌力、运动等进行评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炎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无治疗间隙复发。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板间小关节突与硬膜囊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L4/L5、L5/S1 LDH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势。
马敬寿王晓波刘福志郑勇杨艳芬董晓强武学文侯凤敏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突出内窥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